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探讨.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探讨.doc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探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探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探讨【摘要】建筑是人类休息、娱乐、工作的地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的体型结构也趋复杂化,而高层结构转换层实现多功能用途的一个手段。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供同行借鉴参考。【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一、工程概况某项目结构为框支剪力墙,三层以上为剪力墙结构。楼板厚250mm,主筋每排10<28,腰筋9排。二、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该工程转换层施工的主要关键点和难点为模板支撑加固、钢筋的连接与绑扎以及混凝土浇注及裂缝控制,而这也是目前建筑施工人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模板支撑系统设计梁底因施工荷载比较大,故必须进行承载力验算。板底采用水平间距@900mm门型架搭设,而梁底采用门型架加独立支撑,布置如图1,对支撑系统作如下三个方面的验算:(1)门架横梁的承载力(二)立杆受压承载力(三)下层结构承载力验算因转换层施工荷载大,除验算本层支撑承载力外,由于荷载的传递作用,尚应验算以下各层的结构承载力。施工时,一、二层梁板支撑体系尚未拆除,地下室负一层支撑已拆,对该三层实际受力体系的承载力进行了验算,此验算过程较复杂,可用专用电算程序进行,本文略去该计算过程,验算结果为各层受力体系均能满足施工要求。经计算,门架横梁及立杆承载力均满足要求,下层结构承载力满足要求;从计算结果分析,门架横梁实际荷载与承载力相等,所以在转换梁底增加间距@900mm的独立支撑以确保安全,并能看出,在门型架做梁底支撑用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横梁承载力,而不是立杆承载力。(四)钢筋安装工程因粗钢筋多,接头多,钢筋布置密集,应先选择适当的主筋连接方法,该工程竖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连接采用挤压套简连接,这两种钢筋连接方法均在安装现场完成,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并能保证接头质量。柱箍筋在梁柱接头位置不便安装和绑扎,采取加焊竖向连接筋的办法保证此处箍筋数量和间距。另外,由于转换梁箍筋设计为Φ18钢筋,且端部设计有10d的135°弯钩,为箍筋穿放增加了难度,箍筋穿放过程劳动强度大,穿放时易改变箍弯钩角度,并由于端部弯钩影响主筋的排距和间距板筋设有较多的角部射筋,安装应保证间距和数量。对预埋有剪力墙插筋,应认真核定其平面位置,然后点焊固定,防止走位。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一)混凝土配合比和浇筑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水泥采用525#水泥,每立方混凝土内掺粉煤灰79kg、FS-2A高效缓凝减水剂14.1kg。掺入粉煤灰和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可泵性的条件下,能减少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了混凝土凝结过程中的水热化;减少用水量既降低了水化热,又能减少混凝土凝结后因水分蒸发而产生的干缩值;加入缓凝剂能延长水泥水化作用的发生时间,降低水化作用过程的温升峰值。以上措施能有效地防止表面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的产生。为减小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劳动强度,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分两次,第一次浇筑梁混凝土,并将梁混凝土浇筑至板底约10cm位置,剩余部分安排在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浇筑应分层梯段式推进,保证振捣密实,在柱头、主次梁交接处等钢筋特别密集部位采用<30小型振动棒,个别部位还需进行人工插杆,保证混凝土密实度。另外,为防止大断面梁混凝土胀模现象,梁模板加有<12@450的对螺栓。浇筑柱混凝土时,因柱头钢筋密集,混凝土不能直接从柱顶和梁头灌入柱内,应采用特制料斗或接软管将混凝土从梁底灌入柱内。由于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量大,应保持浇筑过程的连续性,避免因间歇时间过长出现冷接缝。(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温度裂缝及干缩裂缝,关键是要保水和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浇筑前,应淋湿模板,浇筑后,在楼板表面密铺厚麻袋,同时延长拆模时间,进行保湿养护,为进一步增强模板的保水作用,对梁板模,均用塑料胶带密封所有模板拼缝,以上措施能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对转换梁,还必须控制温度应力,对仅靠模板保温的情况下进行温差验算。应保证满足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不超过25℃的两个温度条件。以下根据《高层建筑施工手册》提供的计算上述两个温差值。1)混凝土浇筑温度3)混凝土表面温度4)计算结果及结论------------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