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门源县按照统筹推进城乡就业的总体部署,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难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就业局势明显好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的重要论述,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当前基层人力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现阶段存在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收入,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一、基本情况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辖4镇8乡(纯牧业乡2个、半农半牧乡2个、农业乡镇8个),109个行政村,截止2016年底,全县总人口16.27万人,农牧区总人口13.9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6%,(一)劳动力基本情况。全县劳动力资源:全县农牧区劳动力73868人,占农牧区总人口的52.78%,其中:男性43318人,女性30550人,分别占总数58.61%、41.39%;小学以下文化44483人,初中文化26258人,高中文化2356人,大专以上771人,分别占总数的60.22%、35.55%、3.19%、1.04%。贫困劳动力资源:全县贫困劳动力498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8%,其中:男性2962人,女性2026人,分别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9.4%、40.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547人,初中1237人,高中145人,大专以上59人,分别占总数的71%、24.8%、3%、1.2%。(二)转移基本情况。转移去向及地区:全县年转移就业3.7余人次,占农牧区劳动力总数的45.17%。转移的主要地区:省内海西州、玉树、果洛、海南等地,从事的主要工种有电力、道路、桥梁、矿山;省外西藏、新疆、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从事的主要行业有建筑、石油、电子设备及器件加工、水产加工及餐饮等。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布:男性23528人次,占转移总数的63.59%。其中:16-35岁19500人次,占转移总数的52.7%;36-55岁6497人次,占转移总数的17.56%。女性13474人次,占转移总数的36.41%。其中:16-35岁8384人次,占转移总数的22.66%;36-50岁953人次,占转移总数的7.0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2500人次,占转移总数的87.8%。(三)全县农牧区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一是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调查显示,全县农牧区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1.04%,95.77%农牧区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转移就业情况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转移的分量还是较大,向省外城市转移的程度还是较低。二是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仅为50%,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或是季节性务工。尤其是贫困劳动力自身政策依赖性强。部分贫困劳动力因过多依赖政策扶持,存在等项目、等帮扶,甘愿当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同时,部分贫困劳动力因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等原因,外出转移就业积极性不高。三是劳动技能低,求职意向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调查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劳动力求职的主流,据统计,全县由劳务经纪人、派遣公司等组织带领转移就业9238人中,通过技术实现就业的仅占16.55%,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四是培训意向过于集中。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汽车驾驶、挖掘机、电焊工,分别占2018年技能培训计划总数的31%,14.5%,9.3%。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四)转移就业产业分布情况。截止目前,全县转移就业28639人(次),其中:第一产业5094人次,第二产业12894人次,第三产业10651人次,分别占转移就业总数的17.78%、45.02%、37.2%。(五)种养殖示范点建设情况。我县在农牧部门登记备案新型农牧经营主体386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20家、家庭农牧场166家。2019年新培育新型农牧经营主体22家,其中合作社8家,家庭农牧场14家。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工作,建设油菜和饲草2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展示,在泉口镇后沟村门源县盛农专业土地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建立加燕2号新品种饲草生产基地780亩,在西滩乡纳隆村门源县西滩光明家庭农牧场示范建立青油,21号油菜示范基地300亩。通过基地示范,每年现场培训以科技示范户为主的新型农牧民400人次以上,实训效果明显。二、采取的措施(一)坚持三个到位,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牧区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