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df
上传人:邻家****mk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df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延续人类的生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二、各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一)1978年以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尽管“大跃进”和“文革”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总起来看,环境问题还是局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还处于起步阶段。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就自然环境而言,七十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较好。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大面积农业垦荒并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就社会生产而言,我国的生产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比如,五六十年代,森林工业发展缓慢,各种木材和竹材的产量分别为八十年代初期的13%和7%,对当时的森林资源还不会构成很大的影响。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1957年为0.2公斤,1965年为1.2公斤,仅为1978年5.9公斤的3%和20%,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从资源消费上来看,我国人均消费能源总量(千克标准煤)1965年为264.3,远低于1994年的1029.8,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于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战略,我国经济建设获得较快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这一时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以此为标志,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国家发2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论域,得以全面展开,为下一阶段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二)1978年到2003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一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很严峻。在环境污染上,工业污染排放总绝对排放量还在增加,环境污染的恶化由点向面、由轻到重。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加剧生态破坏。在生态自然资源方面,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森林、草原和海洋水产品资源退化减少的现象继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的平均水平。(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