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油田滨一区沙二段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方案研究.doc
上传人:岚风****55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滨南油田滨一区沙二段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方案研究.doc

滨南油田滨一区沙二段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方案研究.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滨南油田滨一区沙二段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方案研究学习中心:胜利学习中心滨南教学点年级专业:2004网络春石油工程学生姓名:学号:0470232040指导教师:职称:工程师导师单位:滨南采油厂采油二矿地质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07年11月9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发给学员1.设计(论文)题目: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5.文献查阅要求:6.发出日期:年月日7.学员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PAGEii摘要滨一区位于滨南油田东北部,滨县凸起南端,是一个小断块层状油藏。断裂系统复杂,滨南大断层为其北界断层,南界以一条北东东向断层与滨四块隔开。全区由自北向南逐级下降的三个阶梯状断块区组成,分别为滨二块、滨八块、滨三块,此次研究重点为滨八块和滨二块,分别位于滨一区北端和南端。本次主要是通过对滨八块和滨二块的开发阶段和水驱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后,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建模研究和剩余油潜力的研究,找出挖潜方案和具体措施的实施,通过采用模型和饱和度拟合等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1、任何反演技术都有一定的多解性,仅靠静态资料确定的油藏模型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随着开发的深入更是如此。因此,利用开发中后期大量的开发动态资料做约束,采用动静态资料油藏综合建模技术重新建立油藏模型,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油藏模型的精度,为提高采收率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于非均质储层正演模型的分层潜力评价方法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它也为正确评价分层潜力及动用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3、油藏数值模拟的饱和度拟合技术主要针对单井含水不清的情况(如长期使用水力泵的油田)而设计的。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常规油藏数值模拟,与常规的含水拟合技术相比,饱和度拟合技术使剩余油分层评价结果更加接近油藏实际。关键词:断裂水驱开发效果剩余油饱和度油藏模型目录摘要………………………………………………………………………i目录……………………………………………………………………ii第1章前言……………………………………………………………1HYPERLINK\l"_Toc102290284"第2章开发状况分析及存在问题………………………………………4HYPERLINK\l"_Toc102290285"2.1开发阶段划分…………………………………………………………42.2水驱开发效果评价……………………………………………………52.3存在问题………………………………………………………………16HYPERLINK\l"_Toc102290288"第3章油藏建模研究及剩余油潜力研究………………………………20HYPERLINK\l"_Toc102290289"3.1地层模型研究…………………………………………………………203.2构造模型研究…………………………………………………………213.3储层模型研究…………………………………………………………263.4油藏模型………………………………………………………………303.5剩余油潜力研究………………………………………………………32HYPERLINK\l"_Toc102290294"第4章挖潜方案及指标预测……………………………………………39HYPERLINK\l"_Toc102290295"4.1挖潜方案部署原则……………………………………………………39HYPERLINK\l"_Toc102290296"4.2挖潜方案设计…………………………………………………………39HYPERLINK\l"_Toc102290297"4.3指标预测………………………………………………………………40HYPERLINK\l"_Toc102290298"第5章实施效果…………………………………………………………43第6章HYPERLINK\l"_Toc102290299"结论……………………………………………………44HYPERLINK\l"_Toc102290300"致谢词…………………………………………………………………45HYPERLINK\l"_Toc102290301"参考文献……………………………………………………………46第1章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