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银行青年员工上海复旦培训体会新的起点--XX银行青年员工上海复旦培训体会炎炎夏日,作为XX银行青年员工的一名,有幸能在学术氛围浓重的有110年历史的上海复旦大学卿云楼度过了忙碌、紧张而又充实、愉快的七天时光。时间虽短,步履匆匆,但却由衷地收获了知识结构的扩展,理论深度的积累,工作方法的升华,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培训团队伙伴们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现将培训的体会汇报如下:一、培训心得(一)票据法基础及支付结算风险防范7月26日上午王一鸣老师用半天的时间先从票据法基础入手就票据的种类、行为、时效、丧失补救等方面对目前市场上常规的6种票据功能分别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举例表述出每一种票据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随后王老师从票据支付结算方面用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警示出在票据结算支付过程中的风险表现形式,并且让我们从中学到不同票据结算风险相应的防控措施。半天的票据业务及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集中培训,并不能使我真正全面、透彻、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整个票据业务,只是增强了我对银行票据业务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还远远达不到对相关票据业务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我而言,此次短暂的票据业务培训只是我学习过程的开始,我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即将恢复,我要不断加深对银承相关业务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以便以后更快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二)宏观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是研究市场发展动向的指引,作为经营货币特殊的金融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不管是利率、汇率变动,银行都会首当其冲,暴露在风险之下,作为年轻的银行从业人员,我们要学会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要在分析过程中找到适应经济发展的策略,这是安排此课程的意义所在。7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严法善教授用其简洁、幽默、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从较高的视角一览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遇到的困境和机遇以及2015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严教授又从最能反映中国经济的股市和楼市两个方面用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向我们阐述了从中反映出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严教授教导我们要紧紧跟随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要学会从国家层面的会议和文件以及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挖掘宏观经济发展信息。(三)现场服务管理“先处理心情,在处理事情”这是我在7月27日朱锐老师所培训的现场服务管理中“服务补救和投诉处理”最核心的一点。入行至今我在内部时间较短,临柜期间遇到的客户也没有过于刁蛮的,在客户经理岗位由于处于强势的一方,在处理问题态度上和方式上都没有过多的考虑客户的情绪。在培训之前我对于服务补救和投诉处理的理解仅限于“随机应变”和“得过且过”,并没有深入考虑,经过培训我才明白服务补救和投诉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个流程系统,这个系统是在对客户投诉的心理和千万个客户投诉类型原因进行双重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围绕这个系统还有相应的话术、解决投诉“CLEAR”法、“三换”原则等充实这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细胞”。一天的培训让我在“全民记者时代”的银行现场服务管理中明白了客户的刁蛮是成长的源动力,“搞定=稳定、没事=本事”。(四)互联网金融“支付宝钱包”这是李竹老师在其7月28日《互联网金融》培训课堂上提到和演示次数最多的一个互联网金融集合体,马云的确在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培养年轻客户甚至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大龄客户的习惯,一个小小的“支付宝钱包”涵盖了支付、融资、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典型业务模式,它正用互联网的核心———链接引领着银行核心业务从1.0时代向2.0时代过度,它也告诉我们搜集和掌握客户数据,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客户数据,从而创造出能够适应客户习惯的产品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支付宝用十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我们系统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用户数据,我们不要将这些数据仅仅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停留在电脑荧屏和纸上,我们要让这些数据活起来,而让他们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就是要有“互联网精神”(五)推倒思维墙--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将传统的培训标配工具笔记本电脑用苹果手机和IPAD替代,将传统的培训开场白用扫二维码替代,这是我对7月30日邱国铮培训课程对我的最直接的感触。通过扫描出来的调查问卷,就如同邱老师向我丢的一块“二向箔”,让我自认为还没有太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三维世界瞬间颠覆了。“微信”无疑是此课程中最受瞩目的例子,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邱老师用数据说明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接触媒体有限时间达5.8小时,这其中使用手机(不包括短信和电话)时间为做长的104分钟,占比30%,而在这104分钟内使用微信的时间达60分钟,占比58%,这也提示我们在微信这个平台上大有作为可做。“小米”把用户拉入产品设计的思路也很值得我们借鉴。邱老师用“创造价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