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道德经读后感1不推翻整个世界,往往难觅真理。因为流行于大众的价值观,往往是虚假的,是浮华的。真理就在于否定,否定到极致方是肯定。正所谓,破而后立,不破不立。老子的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地大道,是无为之道,是柔弱之道,是荣辱不惊之道,是得失不患之道,是成败自然之道。众人的道是内欲外刚之道,是浮华之道,是有为之道,是刚强之道,是荣辱皆惊之道,是患得患失之道,是以成败论英雄之道。什么是内圣外王呢?圣,无形的智慧,即正直崇高;王,孤、寡、不谷,即谦卑柔弱。内在正直崇高,外在谦卑柔弱,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圣和王是一体,不二分,故而以王为圣御自身,这便是老子提倡的道德观。而众人之道,却是内在被无穷的欲望所填满,外在张扬刚强,自身被这些欲望所奴役。简而言之,便是以欲望为刚强奴自身,内欲外刚。什么是天地大道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自然法则,法则生无,无生有,此三者生万物。万物(有无)矛盾一体,自然法则使其和谐统一。世间所有事物皆集矛盾于一体,矛盾双方始终相随,又互相转化。所谓的道,便是有无相生。现在的无将来必有,现在的有将来必无;现在的有过去必无,现在的'无过去必有。空间上的有和无,是通过时间上的变化产生。举个例子,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便是此无彼有的过程,其中有着无数有无相生的过程。计算机语言是0和1,万物由阴和阳组成,时间就是如此的奇妙,大道就是那么的微妙。知有无相生之道,明物极必反之理,便见天地大道。否则,必是流于表面的有或无的浮华之道。什么是无为呢?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事物发展自有其方向与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等死了。无为,是为而不为,为而不刻意地去为,就是没有私心、目的的有为,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是顺道而为。顺道而为则无不为,该为时而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而有为之道则是有私心、目的的为,是背道而为。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所以尽人事,听天命,顺道而行即可。为何要谦卑处下,柔弱不争呢?人很在乎他人的看法,所以大众皆往上处,往强处,以恐后而争先,以荣为荣,以辱为辱,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以成为英雄,以败为无用。殊不知,不上而上必下,以上而上必骄,骄必败。耀武扬威,居高临下只是淫威。真正的威望不需要刻意张扬,也不需要刻意抬高自己。谦卑处下,自尊自爱,不曲意逢迎,便能爱己及人,威望与尊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故而,上位者谦卑处下得威望,下位者谦卑处下得尊重。恃强凌弱不可取,傲慢刚强亦不可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下身后,不争自争。”因为柔弱不争,所以没有争之烦扰与痛苦,同时也能减少自己的私心,有利于培养品德,德厚他人自然信服。内在的涵养对他人是无害的;外在的行为手段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最终会损害自己。所以,处柔弱不争,以此提高内在涵养比费尽心机去争取高明许多。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便能以下而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成败与荣辱得失亦不过是一时之烟云,迟早幻灭罢了。大爱无私,只有不占有才能拥有所有。人如杯子。杯子空了,才能被智慧填满,智慧无形它永远也填不满。杯子满了,那是因为占有了水,被私欲所填满,满则溢,盈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减陨私欲以其补充智慧,人道减损智慧以其奉养私欲。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顺从人道者凡,反之则超凡脱俗,与道合一。天地不仁,以无爱而大爱,大爱无疆。言而总之:清静无为,行以谦卑处下,处以柔弱不争,无外欲,不占有,便能知足常足,常足常乐。人生的智慧是不寻求痛苦与烦恼,是等待,是希望。道德经读后感2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师父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一直俗务缠身,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文。《道德经》,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让世人细细品读一生。第一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一样看,一目三行,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文哲理诗在努力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第二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人用庄子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