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欣赏小说中描绘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感受电影中人物的美丽品德2、学习课文多视角展现人物的方式,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3、扩大阅读视野,领会小说独特的戏剧表现技巧【学习重点】以电影的人物形象为学习重点。【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介绍作者及作品: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大学时起初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长期文学名篇,深受孙犁作品熏染。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佳作还有《中秋节》、《蛾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他的佳作格调优雅细腻,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单完整,乡土色彩浓厚。2、读准字音:烟囱梆他纤夫腌??移唿哨拗不过隐匿戏谑荣膺断壁残垣蓬蒿作揖礼聘嘬着鼻子剜肉梢马子3、问题思考:⑴何满子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⑵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说说理由.二、教学过程1、完成预习导学3。2、何满子的姥爷,爷爷为什么叫”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畅所欲言)3、文中写了何满子的姥爷,爷爷跟何满子的什么事?从中体现出它们什么美丽的品质?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何满子:他们身上的共同点:4、体会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式.文章写了人们什么不足,为什么要写它们各自的不足?5、作者采用了这些描写的方式来体现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请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一丈青大娘: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利用了,通过纤夫无力抵挡的狼狈形态来突显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英勇。何大学问:这些描写刻画出了何大学问,的性格。何满子:运用了和的通感手法,生动形象地说出了何满子的外貌特点,突出了他淘气好动的性情特征。6、小说除了剧情充满传奇色彩,而且展现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国内古典电影跟民间摇滚艺术的表现手法,选读有关文段,感受特色语言,举两例分析其表达作用。三、关注现实,思考生活小说中的人物使我们十分喜爱,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果像人们一家这样的人生活在最近的社会,他们回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种的推测?四、迁移拓展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9~11节,回答问题:⑴选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简要概括.⑵何满子对老秀才的教法持怎样的心态?表现出怎样的性格?⑶一丈青大娘和何学校问对父亲读书的情形表现出的心态有何不同?⑷联系实际对文中老秀才的教学方法作一点评价.(言之有理即可)2、简答:结合背景说说,自从父亲被称呼为何大学问之后,他在学问上下了这些功夫?由此表明了什么?五、课外延伸母亲教我客家谚语李月云很多年以来,就经常想写写我的母亲。特别是每当母亲节的之后,许多媒体都设母亲节专栏,其中的好多文章都使我深有感触。别人的父亲或是贤妻良母、或是深明大义或是甘心奉献,默默无闻。我的母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小小年纪还要学会自理,学会给儿子做家务事,从学会刷牙洗脸起,母亲就教我:“洗面洗耳廓,扫地扫壁角。”生火做饭,母亲就教我:“大火蒸汤,细火炖肉。”“人要灵通,火要窿空。”那个时候仍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母亲也不懂得作过多的解释,但我还是照着去做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长大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跟处世哲理。而这种好的习惯现在我也教会了我四岁的小孩。从我懂事起,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每天天刚亮,她就开始挑水做饭,然后又去料理农活。等到我们醒来,饭菜都煮好了,母亲的活也忙完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父亲说的:“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学懒三日,学好三年”;勤俭持家的男人要:“朝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家有千金,不如朝朝进一文。”上学之后,母亲又教我:“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你要有出息就要上学堂,只要你可读出身,卖屎缸迹都会供你读书。正是母亲的开明,幸运的我能够在同龄人去务农务工的之后,还能自费就读师范学校。出来参加工作后,偶尔会与朋友有不快,这个时侯母亲又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凡事要瞻前顾后,前思后想。”记得参加工作转正那年,有位领导为了照顾弟弟,故意刁难我。后来了解状况的我仍然耿耿于怀,一次见到退休的她,我故意不跟她打招呼。回到家里我和父亲一说,母亲既劝我:“水拿走符勺,击榷又击榷,州里遇唔到,县里遇得着”;“做官唔打笑面人”;“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