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区域分工讲座.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37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专题区域分工讲座.pptx

专题区域分工讲座.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区域分工一、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一)我国的区域差异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区于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1)自然资源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工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部和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优越性,是中西部参加区域分工的有利条件。(2)农产品资源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业化意义的主要农产品相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轻工业生产能力主要偏集于沿海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空间布局与农产品原料地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现象。(3)劳动力总体上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就业中至少存在30%左右的富余人员。从各地区情况看,地区经济越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越低,地区劳动力剩余率越高。(4)资本沿海地区资金较内地充裕。究其原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本形成能力较强,筹资能力、渠道、手段较多。第一,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投资经营环境和投人产出效果较好,基本具备了区域发展的启动条件,因而区内资金供给和自我积累能力较强。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地区间资金流动一般具有流向经济中心和繁荣地区偏向。中国的沿海地区,流人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内地资金。第三,沿海地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融资渠道方面处境比中西部强得多。(5)技术总体看,中国区域技术梯度大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当然,以“三五”和“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展开工业布局,使中西部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集中程度也相当高。有资料显示,在航空、电子、精密机械和核工业技术等单项技术方面,西部一些省区甚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前后期,原机械工业部1.5万多个主要产品中,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中占26.7%,其中陕西、贵州这一比例分别34.40%,32.2%,在全国各省区居第一、二位。(6)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以上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集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较慢,国有经济比重一直较高。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主要是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种差异在1978年以来的每次经济高涨期表现更加突出。有关资料显示:在经济高涨期东西部国有工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并不大,而非国有工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却非常显著。在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部非国有工业的增长率高于国有工业25.85个百分点,而西部仅高出15.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西部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小结:归纳而言,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甚至区际产权结构的实现形式差异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东部地区位置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资金供给相对相对充裕,劳动力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较高,但资源缺乏,能源紧缺,其北部沿海少数城市面临着用水不足的问题,中西部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但廉价劳动力供给充足。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这种互补特征,是中国区际之间产业合理分工的基础。(二)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⒈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1)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背景改革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长期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垂直统一的纵向管理模式。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区域分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行政命令,采取的可以说是均衡式开发模式,产业政策趋于向落后地区倾斜。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平均主义,整个国民经济在各区域之间呈现均衡增长势态。(2)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格局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按照“资源互补”或“产品互补”的原则来实行区域分工合作,具体表现:第一,高度垂直型区域分工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均衡布局和发展的战略指导下,中央政府运用国家财政和行政干预的力量,在注重发挥东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大了对中西部落后区域开发的力度。在中西部布局和发展了大量原料和能源优势的工业,客观上形成了中、西部以开发生物资源(农业)、矿产资源以及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主,东部地区以中、西部产品为原料发展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垂直型区域分工。第二,单一纵向区际产业关联。中央在西部地区建立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企业,其外部联系主要是与东部沿海加工工业的单一纵向区际产业关联,与当地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很弱。第三,七大经济协作区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