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docx
上传人:书生****aa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docx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掌握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培养学生初步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树立勤奋学习精神和善于学习意识。活动准备:教师:①电脑制作不同字体的一句名言;②亲自提前书写一幅或请美术教师(其他书法方面有特长的朋友)帮忙写一幅所喜欢字体的书法作品(名言)。学生:①临摹或自书一幅喜爱的字体的作品;②搜集一幅书法作品和一篇关于书法欣赏的文章。活动步骤:1.通过投影“马”字的不同字体(篆、隶、草、行、楷)演变来回顾汉字发展简史,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兰亭序》2.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组互评3.评议、讨论书法艺术的美活动过程:1.师生互动、介绍文字演变教师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简介汉字发展简史与各种书体的基本特点隶书:“蚕头燕尾”之波磔笔画为其显著特征,体现了汉朝的那种恢宏阳刚之美。楷书:求规隆法、形体方正。魏碑:形雄力厚,精轻流丽,千姿百态,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行书:清新流畅、神韵十足草书:书法艺术的极则,笔随意走,挥毫纵横驰骋2.教师介绍王羲之《兰亭序》的背景情况及其特点3.学生展示自己临摹或书写的一幅作品,并分组互评王羲之《兰亭序》4.评议、讨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生天地:(从网上等渠道搜集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各一幅)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因势简易、流行故称。它既不像草书那样草率而难于辨认,又不像楷书那样工整而费时费力。因此,自汉末起,通行至今。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魏碑:指南北朝时期以元魏为主的北朝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亦称“北碑”。字的特点是略带隶书笔意,风格古朴拙壮,起笔落笔处,如刀切一般平整有力。其结构、笔势与楷书已很接近。《始平公造像题记》是其典型代表作。隶书:相传是程邈所创。其实隶书的发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时民间喜简便而用之,笔画方折但无法则,到了西汉末年才渐趋齐整而有波磔,至唐又趋刻板。汉字从篆到隶是一个结构上的重大变革,隶书可视为今天汉字的开端。汉《孔庙碑(局部)》是汉隶中的标准杰作。楷书:减省汉隶的波磔并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而形成的一种书体。这种字体从汉末渐趋形成,一直沿用到今天,形体方正,横平竖直。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因起于草稿故称。有草隶、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汉初通行一种“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相传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背景资料:1.书法书法指我国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主要内容有执笔、用笔、结体、布局等几个方面。书法与文字有密切的关系,从汉字产生至今,字体几经演变,其书写造型经过历代书者不断的创造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美妙的艺术性,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从事书法活动,除讲求个人的思想修养、精神境界外,特别注重书写的方法和技巧,追求视觉所能得到的完善、合理的美感。(杨金鼎主编《中国文化史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p742)2.名家论书法“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某些美学鉴赏范畴,如对参差不齐之美的尊崇,对那些乍看摇摇欲坠,细看则安如磐石的结构的尊崇,这些美学范畴会使西方人大为吃惊……”,当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