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完整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6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完整版.pdf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完整版.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查字典语文网特此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详情内容可查看下文: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注释】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绿:吹绿。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赏析】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秋思(唐代:张籍)【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