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docx

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苏轼《水调歌头》精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2、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中秋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3、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词。2、学生自由试读。3、学生齐读。4、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酒:端起酒杯。宫阙(qùe):宫殿。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不该。何事:为什么。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千里:相隔千里的人。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三、品赏探究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课堂小结。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