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足球活动方案精品多篇前言:小学足球活动方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小学足球活动方案篇一一、比赛时间:xx年5月(具体时间另定)二、比赛地点:东坝小学操场三、参赛对象:(1)颠球:本校四、五、六年级各班,每班学生男、女各8人(2)往返接力运球:本校一、二、三年级各班,每班学生男、女各5人四、活动办法:一)足球颠球1、比赛办法:参赛者原地将球抛起,用脚背正面连续颠球,球落地则比赛结束,按次计数。其它部位触球可作为调整,不计次数。每名参赛者测三次,记录三次成绩的总和。计数单位为次。2、注意事项:参赛者可用双脚交替或单脚连续颠球。3、个人名次确定:根据颠球次数多少确定名次,多者名次列前,如次数相等,则以三次颠球中,单次颠球次数的。多少确定,以此类推。男女组按年级分别取前六名。4、团体名次确定:根据本班所有参赛学生颠球次数的总和确定名次,多者名次列前,如次数相等,则以个人名次高者确定,如相同,则以个人颠球次数多者列前,以此类推。以班级为单位按年级分别取一、二、三等奖。二)足球25M往返接力运球1、场地:比赛区域长25米,宽4米。(见图1)图1足球运球场地示意图2、比赛办法:每队10名同学(5男5女)组成一路纵队(女前男后),第一名同学持球听到发令信号后向前运球,绕过往返线处的标志桶并运球返回,将球运至起终点线处的圆圈中,完成25米往返运球,同时计时开始,第一位同学跑至终点与第二位同学击掌,第二位同学击掌后迅速起跑至前方圆圈处,完成第二个25米往返运球练习,以次类推,以第十位同学到达终点为竞赛结束,并计时停止;用时短者名次列前。(运动员跑完25米往返运球后迅速归队,擅自离队或回错道次皆判犯规,以增加2秒判定成绩)。3、注意事项:比赛过程中出现以下现象均属犯规行为,即时纠正犯规行为则继续比赛。如不遵守规则则取消比赛资格:出发时抢跑、漏绕标志桶、碰倒标志桶、未将球运至圈内、手球、未按要求完成全程路线等。4、团体名次确定:以班级为单位按年级分别取一、二、三等奖。五、裁判员:史桂兵、魏建国、李东俊、陈迎兵、胡有胜、许平峰六、比赛摄影:王卫东七、本规程由学校体育组负责解释。八、未尽事宜,另行通知。小学足球活动方案篇二一、活动指导思想本课重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足球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活动目标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愉快、轻松、创新的活动兴趣,使学生对足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基本规则有所了解及掌握能自己组队参加比赛。三、活动要求1、足球社团成员必须准时到规定场地,每次上课点名,检查出勤情况,发现缺席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反映。2、足球社团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要求学生自己自觉参加兴趣班的活动,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3、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认真学习足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初步掌握运球、接控球、传接球、掷界外球射门等技术,学会简单的进攻、防守战术、技术,学会自己组织足球比赛。4、要求学生爱护公物,活动结束,小队长负责把球归还器材室。四、管理办法1、成立社团组委会,设团长1名,负责社团的组织和纪律管理;团内分为2个分队长,分别负责2个小队的纪律管理和组织。2、采取轮流值日,小队负责制,负责器材的借用和归还。五、学情分析1、活动对象: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共16人。2、基本情况:四年级学生年龄分布在8—9岁,从运动技能领域出发,4年级的学生属于水平中等,运动能力不是很强,在足球运动技能方面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基础。六、具体安排周次活动主要内容第一周宣传、问卷调查学生兴趣爱好情况,确定社团名单,成立足球社团团委会,写好活动方案。第二周熟悉球性颠球练习第三、四周学习颠球技术和踢球练习。第五、六周传接球练习。第七、八周带球、运球球练习。第九、十周带球、运球射门练习。第十一、十二周发展反应速度的练习,并穿插进行各种球熟性,动作技术练习。第十三、十四周发展灵敏速度以及动作速度的练习。第十五、十六周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身体对抗能力。第十七、十八周发展学生耐力的活动练习。第十九、二十周简单的技战术活动训练。七、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年龄和身心不同特点,跟据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足球运动能力培养为主。教学内容中,多以游戏形式体现,提高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指导并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锻炼。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展身体协调灵敏、柔韧性的关键时期,因此协调灵敏、柔韧性练习会渗透到每节课中。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从“引趣育思助练展才”等方面展开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观思同行的境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