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备课素材.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备课素材.pdf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备课素材.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本课包含四个子目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分别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科技、中医学、史学、宗教思想。要思考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首先要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王朝统一,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经济上,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要联系春秋战国和秦朝的科技文化,注意文化的继承性。造纸术的发明是本课重点。教材是从书写材质的变化、蔡侯纸、造纸术的外传及意义三个方面叙述的。书写材质变化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帛。重点介绍的是简,还有简的编连方式。蔡侯纸重点介绍其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便于推广。外传及意义,学习了纸张的优点,就自然得出结论: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历史巨著《史记》是本课重点。教材是从司马迁的个人品质、《史记》的成就两方面来介绍的。司马迁的个人品质,抓关键词介绍: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秉笔直书、意志坚强。《史记》须掌握五点: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3000年史事;记载帝王将相、下层人物的活动;秉笔直书、影响深远;文学地位。道教和佛教是本课难点。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讲授不宜挖掘太深。要注意把宗教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理解。道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影响。这三点又是紧密关联的,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等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佛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传入中国及影响。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被统治者的愿望,也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重点是强调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说明。1.图文分析,加深认识。图文并茂是新版历史教材的突出特点,学习时可以借助这些图片来进行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涉及的图片较多,学习时可以通过对这些图片的分析解读,形成直观印象。如:通过观察《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古代造纸工艺的流程。2.人物成就,列表总结。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为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石。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涉及的历史人物与成就比较散乱,很容易记混。采用列表法来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梳理,还便于记忆。人物朝代成就影响中国对世界文明的科技蔡伦东汉改进造纸术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的理东汉《伤寒杂病论》(“医圣”)论和治疗方法医学“麻沸散”和“五“麻沸散”是世界华佗东汉禽戏”医学史上的创举3.故事讲述学习法。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资料,进行故事演讲。如搜集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等故事,认识蔡伦、张仲景和华佗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孜孜以求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他们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应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通过讲述故事、表演小品等方式来进行,可以在剧情的理解和演练中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故事导入华佗是东汉名医,有一次官吏倪寻和李延都感到头疼发热,找华佗看病,华佗诊断病情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药。两人感到奇怪,问华佗为什么同样的病用不同的药,华佗说:“倪寻的病是由内伤引起的,李延是因为外部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倪寻和李延回去后按药方服药,第二天病都好了。这就是成语“对症下药”的由来。华佗是怎样的一位名医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来了解他。视频导入播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视频,在初步了解造纸术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教材P72)1.早期纸的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t)í或方絮。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一定的渊源。西汉初年,社会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