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论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论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摘要: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离不开土建结构设计。本文主要是对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的分析和探究,明确土建结构的具体实施。关键词:土建结构设计专业配合设计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前言土建结构设计是火力发电厂设计重要的一部分,其他任何专业的设计都离不开土建结构专业,都要以土建结构专业为基础,甚至土建结构在整个设计中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土建结构设计人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甚至是现场工作经验,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以及对其他专业、相关设备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尽可能的避免设计图纸中常见的问题。本文这种简述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中专业配合问题,以及几点关于结构设计的体会。火力发电厂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一般来说包含总图、机务、运煤、除灰、脱硫、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热控、暖通、化水等专业。设计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地位,占地指标、煤耗指标、用水指标、厂用电指标等都是十几个专业几十名设计人员一起配合、协调、工作的结果。所以说,一座电厂的诞生,是各种技术应用的结果,是各个专业之间协调、配合的结果。任何专业的设计思想想要得到体现,都必须以土建结构专业为基础。因而土建结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时甚至还起着主导作用。本文着重讨论火力发电厂士建结构设计。2混凝土梁设计粱的配筋率过大,不易施工。某工程为了控制梁的截面高度,把纵筋配得接近2.5%的极限配筋率,但是在施工时,很难实现设计要求,在梁高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加宽梁截面,以减少配筋率,非特殊情况下,一般情况配筋率不要超过1.5%,这样有助于梁端塑性铰的形成,有利于抗震设计。根据规程规定,抗震设计框架梁端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的比值,在二、三级时取极限值0.35,可以反算出纵筋的最大配筋率这样就计算出了梁纵筋最大配筋率,建议配筋率大于1.6%的粱箍筋采用封闭箍筋,取代135。弯钩的普通箍筋,防止弯钩占位,挤走上钢筋的位置。同时规程规定: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喵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设计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的强制性规定。悬臂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一般来说重悬臂梁高跨比为l/6一l/5,轻悬臂梁为l/8一l/7,根据经验等效均布线荷载40kN为界,超过此值,认为是重荷载悬臂粱,反之为轻悬臂粱。悬臂梁根部弯矩为控制弯矩M=qL2/2悬臂梁构造要求较特殊,对于箍筋,除抗剪计算确定外,其间距都取100mm,因为悬臂梁全跨的任何截面剪力都相等,设计应无加密区与非加密区之分。3混凝土板设计1)支座两侧板负筋长度不相等问题:相邻板跨度相差较大时,经常把中间支座两侧板上的承受负弯矩的钢筋设计成不等长,即跨度大的负筋长,跨度小的负筋短。其实这样设计不合理。原因是因为中间支座处得弯矩包络图实际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若按小跨板短跨长度的l/4设计时有时不能完全包含住小跨板的弯矩包络图。按照大跨板短跨的1/4长度设计能完全包含住跨板的弯矩包络图。2)关于板中的温度、收缩应力尚不易准确计算,规范给出了配置温度收缩钢筋的原则和最低数量的规定,必须执行。3)双向板板厚一般取板短跨尺寸的1/45一l/40,双向板在不设次梁分割前最大板的经验尺寸一般认为是8m*8m,但是8m有些保守,举实例说明,一个四边简支的9m*11m的板,板厚按照l/4l取,仅仅取了220mm厚,板荷载按照q=15.5kN/m2取值,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主筋采用HRB400,经计算(按照塑性板设计),主要受力方向的下部受力钢筋A1=736mm2(实配HRB400‘p12@100),主要受力方向的下部受力钢筋A2=736mm2(实配HRB400‘p12@150)。实例说明按照四边简支的支座情况设计的大板,均未发生任何强度和挠度的问题。4混凝土柱设计柱轴压力的计算,同板设计荷载和柱网尺寸有关,当为矩形轴网时,柱的受荷范围,一般近似取该柱在X、Y方向相邻跨跨度中心线围合成的矩形,作为受荷面积。初步估计是可按照地上每层13―15kN/m2,地下每层荷载标准值22kN/m2计算,总层数叠加厚,乘以受荷面积和设计值转换系数1.26,即可近似确定柱轴压力。5士建结构与设计其他专业之间的配合5.1、与机类专业的配合一般来说电厂设计过程中机类专业主要包括:机务、运煤、除灰、脱硫、暖通等,在初步设计阶段,机类专业的工程师会根据他们专业的工艺布置和设备型号以及各自专业的规程规范在各自的生产车间提出一个初步的要求。5.2、与电类专业的配电类专业包括:电气和热控两个专业.电气又有几个专业方向分别是,一次、二次、厂用。与电类专业配合有着和机类专业明显的区别。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