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电力安全自查报告电力安全自查报告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力安全自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电力安全自查报告1为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国能发安全[20xx]22号)、聊发改能交[20xx]185号文件的要求,并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高新区经贸局组织对全区电力项目开展了全面安全检查。经排查,我区有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分公司一家电力生产企业正在运行,具体情况如下:一、主要做法(一)强化主体责任,层层抓好落实。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分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视安全生产为企业的生命线,严格筑牢“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强化责任落实,层层分解,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把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通过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了“层层抓安全、事事重安全、人人想安全”的良好局面。(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主任、副经理以及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日常监督、指导、检查工作。设立了安全专职机构—安全科,并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各单位对各自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重新进行梳理完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完善了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责任横到边、纵到底,使公司安全工作实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三)推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体系建设。建立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辨识、全方位管控、全天候实施的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各单位、各岗位使用LEC和SCL分析法对每一项作业活动辨识和设备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和管控层级,明确了风险管控责任人和管控措施以及生产安全风险点名册。本次共计辨识出作业活动风险425项,设备设施风险367项,其中作业活动重大风险34项,较大风险142项,一般风险115项,低风险135项,设备设施重大风险52项,较大风险111项,一般风险204项。对确定风险明确措施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类别,按照危险程度分为一、二、三、四、五级(一级最高,五级为最低),针对等级,形成文件,落实具体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实施具体隐患排查管控。(四)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培训做到常态化、经常化,并采取直线培训、逐级培训、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实操培训等各种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全面提升干部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水平。持续组织开展“知识培训”、“技能比武”、“安全演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效果明显。(五)做好作业安全管控。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八大高危作业管理规范及票证审批管理程序,现场各项作业必须制定作业方案、办理JSA危险源辨识和各类高危作业票证,根据作业风险大小进行逐级审批,风险较大的作业票证及方案由公司经理亲自现场落实安全措施后进行作业的审批。严格针对登高、动火、受限空间、吊装等高危作业进行管控,对容易发生坍塌、中毒、火灾、窒息、触电等高风险的作业活动进行重点管控,对发现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环境方面的典型问题进行考核处理,严格做到了闭环管理,确保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六)严抓承包商管理,注重全过程管控。严抓承包商资质的审核,确保施工队伍具备相应的能力;抓好承包商人员入场前的安全培训和交底工作,明确各自的责任;做好属地管理,指定本单位人员对承包商施工队伍进行监督和监护。坚持对承包商“四个一样”进行管理,即:对承包商的要求与对内部部门的要求一样、对承包商的管理与对内部部门的管理一样、对承包商员工的要求与对内部部门员工的要求一样、对承包商员工的管理与对内部部门员工的管理一样。(七)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采取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检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一是综合检查与季节性检查相结合,二是专业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三是领导巡查与员工自查相结合,四是隐患查找奖励与员工举报相结合,大力度鼓励和奖励员工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本次电力建设施工检查活动,查出问题39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开展隐患整治,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消除一处,严格执行“四定”的原则,即定整改项目、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间,做到隐患立即整改,不得拖延,对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了临时安全措施,并定出计划督促整改,目前已全部完成隐患整改。二、存在的不足该企业整体安全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尚未有效推行各管理层级自上而下的安全直线责任传递机制,缺乏从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