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的意义》说课稿《比的意义》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比的意义》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确定。1、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2、课标要求。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揭示课题。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二)创设情境。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当神州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000比90。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教师讲解:像刚才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30。3、情境三:盐水配制。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的知识。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三)学生探究。本节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