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zhǔyào)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谥文正。晚清“中兴四大(sìdà)名臣”之一,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对他的推崇之情。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gǎibiàn),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读书对于改变一个人气质的作用,最出名的说法莫过于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的诗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有诗书,才美自然外现,衬托人的气质。黄庭坚说的更是生动:“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人缺少读书,“面目可憎”,可谓丑态尽显,风韵全失。读书当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外貌长相,古人所说“变化”者,指人的气质。《辞海》说,气质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xiūyǎng)的外在体现它是一个人精神面貌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气质首先与生俱来,难以改变。因此,每个人的气质都“相对稳定”。曾国藩以自身为例写信教育儿子曾纪泽:“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我们首先不能否认气质的持久稳定性,甚至说是它的“顽固性”,人欲易气,实为难事。然而(ránér),“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志”,人主观上的努力,对于气质的塑造是有用的。曾文正公的说法,看到了一个人气质的先天生物特点和后天社会特点,很有科学味道。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面貌。通常认为,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正如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可见,改变气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读书来祛除俗气。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于是他找孔子拜师。刚开始,闵子骞脸色干枯蜡黄,一段时间后,他的脸色却慢慢变得红润起来。孔子问其原因。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达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脸色自然变好。孔子听后抚掌称赞。这个故事记载在汉代《韩诗外传》一书中。闵子骞的面色由枯槁变红润,其功效若自然美容。读书让人专注忘我,心情舒畅必然身体健康,于是颜面就容光焕发。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yīwén)中说,女子化妆有三层:“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作者用与化妆师交流的故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第一层的化妆是对脸蛋表皮的伪装,对一个人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第二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第三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zìài)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即使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读书之于一个人气质改变的作用,几乎在历代文人中都有共识。手捧诗书,人可脱离凡俗;手捧诗书人可明达事理;手捧诗书,人可悠然闲逸。手不释卷,谓为大道也。谢谢(xiè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