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精品资料\建筑精品网原稿ok(删除公文)\建筑精品网5未上传百度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第一节中国地区经济发展背景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三大主导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各异,美国经济增长明显领先于其它西方国家。可是,美国巨额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可能会使美元汇率出现剧烈动荡,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混乱。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而世界经济的复苏仍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复苏出人意料在联邦政府减税计划和联储低利率政策的共同刺激下,美国经济增长达到3.1%,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并高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增速。从各季度经济发展情况看,由于美伊战争,刺激美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3.1%,比一季度2%的增速明显加快,个人消费支出增长3.3%,政府开支增长23.5%,其中国防支出增长41.9%。由此,美国企业投资动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6.1%,初步扭转了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降或增长缓慢的态势。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达到了8.2%,这一指标是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没有的。各种重要经济指标如消费者信心指数、劳动生产率等也都呈现出人意料的好转。美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明显改进,宏观来看,美国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了经济衰退的阴影,经济复苏由温和向加速阶段发展,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与好转,有利于中国扩大对美国贸易的出口。(二)日本经济借助外力显示出好转趋势,在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好转。一至三季度,扣除物价因素,日本GDP同比分别增长了0.3、3.9和2.2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长了2.7%,远远高于0.4%和0.2%的水平。从下半年起,日本出口大幅度增长,汽车、钢铁和机电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日本对全球出口增长4.7%,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9.8%,对欧盟、亚洲地区和中国分别增长9.0%、12.9%和33.2%,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继续成为带动日本出口需求扩大的主要地区,外需增加仍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超过5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0%,继续成为中国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日本连续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中国则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如,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仅为0.5%,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是自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经济增长最慢的一年,也是连续第三年经济增长下滑之年。前两个季度,欧洲经济形势全面恶化,经济增长年率只有0.8%和0.2%,低于上年同期。,欧元区国家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供给来看,工业经济均呈下降态势,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出口额已由增长12%滑落到当前的零,失业率高达8.9%。总之,,欧元区内需不振以及投资增长下降是经济放慢的主要因素,外需增长逐渐放慢则是经济下滑的另一原因。二、国内经济环境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中国面对国际形势多变、国内重大疫情突发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的多种影响,但各地区仍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新届政府上任即提出了”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24字”施政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大协调发展方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政府发展思路的最大特点。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改变长期一味追求速度的做法,而更加注重和追求质量,即发展的重点从主要促进经济总量发展,转向抓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二)”非典”疫情的发生,警示了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非典”疫情的发生,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因受SARS影响,全球在此期间经济总损失额达到590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经济的总损失额为179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3%;中国香港经济的总损失额为120亿美元,占香港GDP的7.6%。中国学者胡鞍钢认为,SARS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0.6%至0.7%之间。SARS波及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27个地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