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杀三级预防的目标、策略及作为.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97 大小:1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校园自杀三级预防的目标、策略及作为.pptx

校园自杀三级预防的目标、策略及作为.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園自殺三級預防的目標、策略及作為重點大綱三級預防模式之介紹(一)一級預防1-1確立潛在危險因子憂鬱相關疾患可能引發次發性憂鬱症狀的疾病可能引發次發性憂鬱症狀的藥物情感性疾病個案ㄧ:腦下垂體腺瘤引發的憂鬱症李大明目前高二,體格健壯,長得一表人才,是學校的籃球校隊。而他從小個性活潑、開朗、外向、喜歡與人親近聊天。家庭幸福,父母關係融洽,而爸爸較為嚴格,當大明調皮不聽話或功課退步時,偶爾爸爸會以體罰來處罰大明;但對大明而言,爸爸的體罰似乎不太造成他的不安。二個多月前,在考完月考後,大明變得心情低落、悶悶不樂,認為自己考試沒考好,擔心這學期成績會不及格,也擔心爸爸會懲罰他;剛開始還去上學,但是,校隊的練球卻不去了;放學後,好友們相約打球的活動也不參加了。回到家中,他就關在房間內,電視也不看了,明顯地,胃口也沒了,常不要吃飯,需在媽媽勉強下才吃些。而在早上起床時,心情就變得很低落。四週前,則也不去上學了;任憑媽媽好言相勸或爸爸怒罵指責,他就是躺在床上或坐在書桌前不動。二天後的晚上十點多,他突然一臉恐慌地從他的房間中衝出來到爸媽的房間來,請求爸媽讓他睡在他們中間,他說他很害怕,一定要睡在爸媽房間。隔天上午,他還是不上學,在爸媽要求下,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但到晚上七點多,爸媽突然聽到他在房間內發生喊聲,趕到他房內去看,看到他拿著一把菜刀一面揮舞,一面跑著叫著「不要抓我」。爸媽發現他實在變得很怪異,想到是否生什麼怪病了;在商量後,合力緊抓住他用車子載他到醫院去掛急診。在車子內,他還頻頻一臉驚惶地往後看,突然哭叫「警察來了,要抓我,要槍斃我...」「不要槍斃我啦...我錯了!我錯了!...」到醫院後,看過急診,再由精神科醫師收入院。醫師暫時診斷為併有精神病症狀的憂鬱發作。個案二:(3)個案三:(1)個案三:(2)個案三:(3)個案四:(1)個案四:(2)個案四:(3)1-2確立急性危險因子1-3確立保護因子2-1如何降低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2-2如何降低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有關媒體自殺事件報導之指導原則(I)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有關媒體自殺事件報導之指導原則(II)成大調查:10.2%大學生曾嘗試自殺記者林偉民/台南報導根據成功大學一項全國大學生抽樣調查,過去一年曾嘗試自殺的大學生高達10.2%,比率之高令人咋舌;另據統計,台灣去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達3195人,比10年前增加1.46倍,平均每天約有8.75人會自殺完成,亦即每2.74小時,就發生一件自殺完成事件。台灣精神醫學會今、明兩天在台南市成大醫學院舉辦年會,醫學會理事長陸汝斌做以上表示。他指出,自殺死亡已連續第7年列名台灣十大死亡原因排行榜中,而隨著自殺死亡人數的逐年增加,自殺項目在死因順位上也逐漸趨前,從10年前的第13名爬升到第9名。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柯慧貞則提出一項調查報告,指出曾針對全國大學生抽樣3848人進行調查,在調查時間點的前一週自殺未遂的有1%,過去一年嘗試自殺者則高達10.2%,可見自殺企圖已成為學生群中的重要問題;而在台南市抽樣調查269人中,過去一年曾嘗試自我傷害者有24人,佔8.9%。柯教授說,所謂嘗試自殺,就是自殺未遂。柯慧貞表示,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是獲「行為與醫學婦幼文教基金會」贊助,做以上的調查,在一項對國小學童為對象的調查中也發現,媒體自我傷害新聞的接觸度和憂鬱,都直接影響學童的自我傷害行為,而接觸後認為「對人生感到沒希望」、「可以靠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逃避問題」者,較易出現自我傷害行為;而以南區大學生為樣本,也發現自殺新聞接觸度越高,憂鬱程度越高,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強度也越高,因此她呼籲國內媒體也能如先進國家般自律,並訂定報導自殺新聞的專業守則。精神醫學界籲:訂定自殺報導專業守則【記者沈尚良/台南報導】國立成功大學學務長、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柯慧貞曾主持台南市國小中年級學童自傷調查,比率約9%,另外也針對台灣大學生過去自殺企圖盛行率調查發現,比率高達10.2%;柯慧貞從這些調查發現,媒體在其中的角色與影響,因而呼籲媒體自律,訂定報導自殺新聞的專業守則。高雄長庚精神科系主任文榮光昨天也以「維特效應」、「夢露效應」等文獻證實,強調社會確有模仿自殺現象,因而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時,應越少越好、越短越好,特別是平面媒體,應避免引起模仿的學習效應。他以1998年11月香港發生第一起燒炭自殺事件為例,在媒體大篇幅報導下,大眾以為燒炭自殺很容易而有效,立即成為香港第三大自殺死亡方式,占了18%。國內也在其後連續發生類似案例。柯慧貞表示,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調查媒體暴露程度對學生憂鬱與自殺企圖之影響。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分析顯示,媒體自我傷害新聞的接觸度和憂鬱都會直接影響學童自我傷害行為;接觸度高的組,自我傷害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