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佛经故事.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自我的佛经故事.docx

关于自我的佛经故事.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自我的佛经故事关于自我的佛经故事2022-02-0819:00:02小编:admin贯穿佛经中的重要概念其实不是“自我”或者“我”,而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经讲“明心见性”,“我”是“四大和合”的“相”,是虚幻不实的。因而这个“相”,只是一种表征,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幻相。因缘际会是一种果报,也是虚幻的,是“空”的。切入“空”的真谛,那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样的状态。诸相就是“色”,最终归于“空”。其实“空”亦是一种相。相是什么?称之为一种层次,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时空状态,都可以。无相谓之空,就是没有差别的状态,没有你我他它的差别,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欲望,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更没有贤智慧愚和伦理道德,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的状态。佛法开释众生真谛,寻求涅盘正道,就是寻求达到“无”的境界,那样的境界,不在有“自我”或“我”这个说法,这样“自我”就解脱了,就觉悟了,也就成佛了。但是,生命修行之路,漫漫兮其何修远!我们只能一步发心、立愿、修行,不是只是现在今生,而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持之以恒,永无休止的。说一个故事:华严寺是一座非常有名望的寺庙,经常有乞丐来乞讨。这天,一位断了左臂的乞丐来到华严寺乞讨,正好遇见“彻悟”方丈。彻悟方丈没好脸色严肃地对乞丐说:“你去,把前院的这堆砖头,给我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乞丐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头呢?你这不是在捉弄我吗?”说着他乞丐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你给我站住!”彻悟方丈大喝道,然后亲自用一只手抓起一块砖头,说道:“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能做得到,你为何不去做呢?”乞丐见状,面露羞愧,不再争辩什么,用他唯一的一只手和方丈一起搬起砖头来。两人花了半天的时间,才把砖头全部搬完。临了,彻悟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对方丈说:“谢谢你!”彻悟方丈说:“谢什么,这是你自己凭劳动赚到的钱!”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离开了华严寺。这天,华严寺又来了一位乞丐。彻悟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那堆砖头对他说:“你把这堆砖头搬到前院去,我就给你饭吃。”这位乞丐四肢健全,身强力壮,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寺中弟子十分不解地问方丈:“方丈大师,你上次叫那乞丐把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这次你又让这乞丐把砖头从后院搬到前院,这到底是想把砖头放在前院还是放在后院呢?”彻悟方丈微笑着对弟子说:“这些砖头,对我们来说,放在前院和后院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乞丐来说,搬与不搬,其意义就不一样了。”时隔数年后,一位衣着考究的人来到华严寺,要拜谢彻悟方丈。这位气度不凡的人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只右手。原来他就是那位用一只手帮方丈搬砖头的乞丐。原来这位一只手的乞丐自从彻悟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后来他努力拼搏,终于有所成。而那位四肢健全的乞丐,数年来依然还在附近村落行乞。这个故事,实际就是关于“自我”的故事。“我”在这里,一只手与两只手,并无差别,都可以做事,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情,这就是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定位,确定价值取向的问题。马云说:如果你不爱钱,钱肯定也不会爱你,你也不会拥有钱。迪心说:如果你只爱钱,钱同样也不会爱你,你有钱也会失去。再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位智闲和尚,曾经拜灵祐禅师为师。一天,灵祐禅师问智闲和尚:“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啊?在娘胎里的时候啊,能做什么呢?”智闲和尚冥思苦想,无言以对。只好说:“师父,弟子愚钝,还请师父赐教!”灵祐禅师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智闲和尚回去禅房,翻箱倒柜查阅经典,翻阅佛经,但没有一本书里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智闲和尚顿时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熟读佛经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真谛,不想这一切都是空啊!”智闲和尚灰心之下,一把火将自己的书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智闲和尚辞别灵祐禅师下山,灵祐禅师没说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挽留,任他自行离去。后来,智闲和尚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住下,过着和原来一样简单的修行生活,但心中却总是放不下灵佑禅师问他的问题。这一天,智闲和尚如同往常一样行走在林间,苦思着那个问题,有意无意间随手捡起一片碎瓦片抛了出去,瓦片正好打中一棵竹子,立时发出清脆悦耳的空响声。智闲和尚突然感觉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让他全身都在颤抖,同时充满了喜悦,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际上,凡夫众生,皆是住相生心,总是住欲生情,这才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世界也便由此幻化而成,最终形成了我们自以为是的“自我”、“情感”和“宇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