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全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1“……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对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欺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每次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有意反复读之,因为我希望读多了,人会麻木的,下次再读的时候我的心也就不会再跟着痛了。曾经一度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去领略下敦煌文化,但是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是不愿再去了,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了,我是怕去了以后“遇见”那个敦煌莫高窟的罪人,那个让无数学者为之痛恨的王圆箓;我怕看到他在敦煌留下的“杰作”(由于自身的无知而肆意摧毁壁画来“创造”自己的作品);我怕我所到之处会是外国冒险家用极少的财物换取王道士手中不计其数的敦煌文献的地方;我更怕看见那一片曾经目睹装着无数敦煌文物的一对对牛车渐渐远去的晚霞……所以我决定在尚未原谅这个罪人前我不会去了。当王道士接管莫高窟的那一刻,意味着敦煌悲剧的开始,一切要怪也只能怪他的无知。当他以当家人的姿态审视他的地盘的时候,面对墙上的壁画,他总觉得有点太过刺眼,太过花哨了,他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想,一阵粉刷,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都还来不及让能读懂它们的人看上一眼。如果一切都要怪罪于王圆箓似乎也不公平,换个角度想想,他也没有错,但是可悲就可悲在于他不懂艺术,他只是一介平民,一个道士而已,况且他为什么要懂,在当时只要能解决温饱,就足够了,再说有个莫高窟可以让他管管,已经是非常荣耀了。当外国探险家愿意从他那购买那堆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文献时,他高兴还来不及,一点点的钱财换一对“废纸”,他觉得值了,但是他不知道今天研究敦煌的学者却不得不屈辱地从外国买回来,也许买回来的还只是文献胶卷。或许我们真的不该怪王道士,那我们该怪谁?是怪他父母在他小时候没能给他艺术的熏陶吗;怪当时的官员得知有这批文献时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真正的价值;还是怪当时的社会怎么那么贫穷,竟然出不起一笔运费将这批文物运到省城保管。谁都可以怪罪,但谁都不可以,一切都过去了,难道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引此为戒么?大全读书笔记2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读《永别了武器》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大全读书笔记3初次见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慨,让我很容易产生共鸣。再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高中语文三册,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让广大中学生来了解先生,了解中国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今天又一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学校一位老师讲授先生的这篇作品。课后大家对这篇文章发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资历老的先生,很激动,很愤慨。可是他愤慨的是余先生对王道士的态度有失偏颇,认为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王道士。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读余先生的作品,惊异于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还有独特的见解;佩服先生在公众场合不忘记对大家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从没怀疑过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过先生的作品,以及别人对先生的评价。慨叹世态炎凉,好多人想骂余秋雨来出名。今天那位老师的质问,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余先生之于王道士,欲杀之而后快。可是别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于宽容,他也曾想过要保护,可是爱莫能助,他能做什么呢?他只是一个逃难的农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觉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他的无知,导致了他愚蠢的过错。俗话说无知者无罪。丢失国宝,我们不应痛恨吗?当然要痛恨。然而我们想一想,对于莫高窟,当时的官员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他们的腐败无能与王道士的无知,谁更让人痛心。我以为在这篇文章中,老余的情感态度过于偏颇。将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对于官员却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