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校】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理.doc
上传人:是笛****加盟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国重点校】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理.doc

【全国重点校】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安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1.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的山水观是A.有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欣赏山水B.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C.自然界中的山水都是有灵性的D.将山水赋予德行重视教化作用2.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3.中国古代戏剧艺术重视“情”的呈现,明朝之前多半表现为高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笃厚的忠诚、淡雅的情怀等。明朝戏剧家则强调本色自然之“情”,着重于平民生活,比如人的衣食日用、男女私情等等。材料能够说明明朝时期A.试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B.戏剧艺术家“问道求理”C.儒家普遍认同李贽“人欲”观D.“致良知”的艺术呈现4.在元代,儒学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学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①喜欢画年画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7.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8.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而限制其发展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1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11.“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谭嗣同)材料认为“民”与“君”的关系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A.洛克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12.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写道:“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最能为此佐证的是A.宗教改革改造了西方人的信仰B.宗教改革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C.宗教改革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D.宗教改革解除了西方人的思想桎梏13.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A.国民大革命B.中共成立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14.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A.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B.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C.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D.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15.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