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1年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8日在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余红胜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很不容易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和挑战,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战疫情、稳经济、保稳定、惠民生,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促进了经济稳步回升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2702.19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16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外贸出口106.6亿元,增长-39.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1亿元,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71亿元,下降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70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0元,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节能减排年度任务可以完成。一些重要领域、重点项目实现突破:——疫情防控受到上级肯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充分肯定三明疫情防控工作“行动早、措施实、防控严、见成效”。我市创新建立金融服务、交通物流、线上对接、“手拉手”等四大产业链协作配套平台,成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典型案例,“数字抗疫”经验被公安部肯定。——项目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明和大田、泰宁分别获得全省“五个一批”项目综合考评正向激励,全市新增开工项目数居全省第一,新增项目总数、投产项目数居全省第二。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集团石墨烯导热膜、全省最大单体农业项目温氏集团肉鸭一体化等项目落地建设。莆炎高速公路、浦梅铁路、兴泉铁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龙头企业培育富有成效。三钢集团主业实现整体上市,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227位、福建制造业百强第6位;福建一建集团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位列福建百强企业第86位、服务业百强第43位;翔丰华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位列福建战略性新兴企业百强第65位。南方制药、奥翔塑胶、金圣特钢、森美达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色改革继续领先。三明医改、河湖长制工作和将乐县生态文明建设分别获得国务院正向激励表扬,在全国率先探索医防融合新机制。林改、扶贫改革、基础教育改革获得国家有关部委肯定,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成为全国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实现“六个全省第一”。市区和10个县(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全省第一;8个县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7个县进入全省62个县级行政区水质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主要河流Ⅰ-Ⅱ类优质水比例100%,全省第一;国(省)控和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有4个月进入全国前30名,全省第一。——城市品牌更具影响力。中央媒体先后两次深入我市开展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宣传和“三明实践”主题宣传报道活动,进一步打响“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品牌,三明、沙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明、永安分别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五连冠”。将乐、清流、明溪、建宁4个县进入2020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厦门航空开通北京大兴——三明每天往返航班。我市继续摘得高考理科、美术专业全省第一名,本科上线率保持全省前列。三明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由2018年的第246位跃升至第35位、全省第2位。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筑牢“五道关口”“三道防线”,全市疫情在1个月内得到有效遏制,实现零扩散、零感染、零死亡;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全市自2月17日以来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坚持一手抓复工复产,第一时间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12条、促“六稳”30条、提振消费12条、加快项目有序开工复工18条、打通复工复产“五难”操作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深化“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3月10日起,全市重点项目、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复工率均达100%,全年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超过35亿元,我市减负做法被国务院减负专项督查确定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