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前景论文本文试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实际应用入手,分析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论述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信息技术不仅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而且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服务人们。社会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也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需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而且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称之为信息技术教育。各地学校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不一,很多学校将其理解为新添的一门独立学科,更多的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没有电脑室等硬件和资金的问题,甚至是没有专业电脑教师的原因,而将信息技术教育落了下来,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非常艰难。有人问: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怎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本文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些分析。二、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一)硬件配置不足据统计:全国80万所中小学,近3万所配置了计算机系统,并开设了信息学教学的必修课和选修。其中大部分是中心城市学校。从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获知:“我国平均每121名中小学生中拥有一台计算机,在2亿中小学生中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其中小学的资源要比中学差得多,而且大部分电脑已坏得不能再修理;还有大多学校还没有教学用的计算机。在不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是难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课程设置不当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被简单理解为上机操作,学中英文打字,用简单语言编程,用WINDOWS学画画等。而学生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并不能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不相吻合的。(三)师资力量奇缺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令小学出现“有机没人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全国小学范围内非常普遍,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课题。为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人数和质量,各地教育局所属的教师进修学校纷纷举办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仍旧非常缺乏,满足不了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需要的教师需求。另外,负责培训工作的教师进修学校一般不鼓励教师到外面的正规学院进修,而教育局也不愿意接受非教育专业的和非应届毕业的人才,某些有能力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也不愿局限于教育部门,这使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继续贫瘠。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4.大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