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是你****韵呀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7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

2017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时空意识、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魏晋九品中正制是在“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情况下推行的,因此政治制度是时代的产物,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与中央的博弈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故B、C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6、“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这表明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三教在互补中呈现融合C.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精神D.儒学发展一度出现困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佛教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错误;材料信息是儒生修禅,体现不出儒释道三教互补融合,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儒生修禅之风盛行说明儒学受到质疑,儒学发展一度出现困境,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地位27、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明代纺织业28、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左宗棠的幕僚骆秉章则将原来的《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D.傲岸自大的观念开始起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明部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这体现出华夷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芽指的是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故B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农民领袖,故C项说法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外交思想·华夷观念的变化29、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答案】B【解析】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剪辫易服30、1942年,国民政府在重庆秘密建造了一所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厂。从汪伪汉奸那里获取日伪银行的最新钞票样式,并将样式快速送往重庆进行仿制,共制造出15000多箱假钞,并将假币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这一措施A.加剧了国统区的通货膨胀B.挫败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D.稳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是国民政府针对日本的货币战采取的反制措施,虽然没有挫败日本的“以战养战”的企图,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日伪区的经济,从而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支持,故C正确,B错误;假币运往日伪控制区,和国统区无关,对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没有直接影响,故A、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