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docx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2022-03-3122:00:02小编:admin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显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的、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正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节课当中试图体现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一、着眼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上课前,我对学生说“桌上的球你们想玩吗?这是今天的科学课老师带给大家的礼物,希望这节课我们合作愉快。”学生玩了以后,让他们说喜欢哪一种球?理由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给学生“玩”,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实验器材一定要选择学生喜欢玩的物体。学生在玩了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说出自己的理由,对于弹性和弹力认识不清。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学生在这些前有认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触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着眼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在做完分组实验后,学生普遍将实验器材分为三类:“尺子、弹簧、皮筋、海绵”归为一类,理由是它们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油泥”归为一类,原因是撤去外力后它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烧瓶”归为一类,原因是他受到外力后形状没有发生改变。这时,教师需要用演示实验证明烧瓶发生了微小形变。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的准备颇费周折。首先,我按照教材中的设计准备了反映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三枚硬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一实验设计存在不足。实验是将1号、2号、3号硬币排在一条直线上,把1、2号硬币紧靠在一起,左手紧按中间的2号硬币,右手用力把3号硬币弹向2号硬币,结果发现在2号硬币没动的情况下,1号硬币被弹了出去。实验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是2号硬币发生振动弹出1号硬币,基本想不到是2号硬币在瞬间发生微小形变产生弹力弹出一号硬币。基于这一情况,我决定选择另一种更能直观反映出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在一个玻璃容器上方插一根细管,通过玻璃容器受力后细管中液面的升降反映玻璃容器的微小形变。实验的现象也证明微小形变看的格外清楚,每次给烧瓶施加外力或撤去外力,温度计的液面都能上升或下降2-3厘米。在教学中注重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寻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种持续发展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