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回眸与眺望:三十年小主人教育实践探索再出发琅琊路小学戚韵东两年前,我和同事们开始策划琅小八十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渐渐地,话题集中到为谁办校庆这一关键议题上来。为谁?当然是为孩子们,为了正在琅小读书的孩子,为了虽然已经走出校园,却在这里留下欢声笑语的曾经的孩子。我们要办一次属于孩子们的校庆,套用琅小的流行话语来说,就是“我的校庆我做主”。于是,有了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千语千寻”校友寻访卡,校史陈列馆里有了一个个小小讲解员,今天上午的琅小园,俨然是一个孩子们自己组织的嘉年华会,歌声、笑声、心声,声声入耳。六年前,《小主人》创刊,成尚荣先生为这本小刊物写了这样几句话:琅小的小主人们,你们要永远有一双童眼,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你们要永存一颗童心,爱好奇、爱想象、爱创造。其实,这些话对琅琊路小学的大主人们也是适用的。这样,大主人才能走进小主人的心灵世界,小主人也才能与大主人真正牵起手来。于是,《小主人》才会真正成为一座对话的桥梁。今天,《小主人》已经办到第15期了,每一期,它都用心发现、刻画着琅小园里大手拉小手、活跃在校园的快乐每一天。如果我们的思绪就这样跟随着时间,沿着琅小的办学语脉一路回溯,我们所邂逅的每一个人,每一桩事,无不将我们指向童眼的灵动,童心的美好。琅小八十年办学,三十年小主人教育,悄然形成了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始终从儿童出发,想往童年梦想,办孩子们的学校。经过岁月的洗练,它已经逐渐积淀、定格成为琅小人的思想资源,成为琅小教育的精神滥觞。我今天的讲述,就从这里开始。十年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至今的这三十余年的时光里,琅琊路小学和“小主人教育”密不可分,说琅琊路小学就是在说“小主人教育”,而说起“小主人教育”,大家都会想到有那么一所小学校叫琅琊路小学。回首小主人教育的研究历程,若以人为镜,以十年为纪,钩稽爬梳,细为条理,我们就能透过理性的思考,走进为之倾情付出的几代琅小人感性的心路历程。第一个十年,1978年至1988年,主题:课内为主,内外结合这十年,是在“课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改之路上耕耘和探索的十年。1978年前后,全国各条战线正在从十年动乱的错误与伤痛中走出来,教育振兴首当其冲。当时基础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学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学生课业负担重,自理能力差,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亟待提高。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何去何从,是摆在每一个教育人面前的一道“限时难题”。就在此时,以张慧娟、祁杰、王宗宏、李敬光等为代表的那一辈琅小人,以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凭借办好琅小的强烈愿望和敢立教育潮头的非凡勇气与智慧,开始了科研兴校、整体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一干就是十年。1988年,南京市教育局出版了“南京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十年探索丛书”,总结十年经验,其中,单独为一所学校出版的只有一本,这就是《琅小十年》,它全面总结了我校从1978至1988这十年间,在“课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改之路上耕耘和探索的历程。即便在今天看来,《琅小十年》依然是鲜活的,来自一线的教改经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这十年,开启了琅小改革开放以来教改实验的先声,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提出了“三个小主人”——做集体的小主人,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生活的小主人。第二个十年,1988至1998年,主题:全面实施小主人教育这十年,是高举“小主人教育”旗帜开展素质教育校本实践的十年。李敬光校长回忆起那段历程,每每提起原南京市教育局罗炳权局长。1988年11月,罗局长听说“三个小主人”后特别重视,亲自安排市局的同志到高校邀请到叶澜、杜殿坤、顾志跃、吴康宁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来校指导,亲自主持召开了“三个小主人”教育整体改革论证会。之后,南师大的一批专家蹲点在学校,和我们一起研究制定了“三个小主人”目标系列。随着第一轮小主人教育实验——“课内外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开启,小主人教育在琅小全面实施。199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北京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典型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的七所小学作大会发言,琅小也是其中之一,这七所学校就是后来的全国愉快教育七校联盟。1992年,在南师大教育系和我校合著的《小主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年,第二次全国愉快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小主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校本之路,创造了一种琅小经验。第三个十年:1998至2008年,主题:小主人教育的深化这十年,是小主人教育不断深化,学校办学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值得一提的是,小主人教育的研究并没有因为校长的更迭而终止,反倒不断萌发新的生长点,不断获得新的加速度。1999年9月,我的前任,孙宜珍校长挑起琅小的重担,她和一班同仁坚定不移地走小主人发展之路,提出了“实践愉快教育思想,在愉快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