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息技术2.0信息个人研修工作计划信息技术2.0信息个人研修工作计划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2.0信息个人研修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信息技术2.0信息个人研修工作计划1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5月12日,来自静宁县和泾川县的182名骨干教师齐聚平凉陇东明珠宾馆参加“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2.0省级项目校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提升第一期培训。为期五天的学习,让我了解了许多新知识,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思想,获益颇多。一、专题讲座,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兰州市教科所调研员苗国宝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兰州十四中的信息化发展历程,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图文并茂、风趣幽默地介绍了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与趋势。其讲座内容包括教学为本,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科管理中的应用等等。他的讲座,让全我们这些参训学员真正感受到:在“互联网+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增加教学容量,呈现教学问题情景,优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宁夏大学张玲教授从立德树人出发,讲述了随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学习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义教课程要与时俱进。她还从2022版新课标入手,让我们知道了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来自兰州大学的崔向平教授从教育教学的变革、观察与选题的视角、范式与方法、教研论文写作等四个方面和我们分享了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研究。崔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形式的微课制作。从信息化角度入手,给我们讲解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如何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二、认清不足,不断学习,勇于实践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能使老师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节省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是停留在基础应用上,像课件制作、PPT软件、教室里辅助教学的智能平台、钉钉、微信的使用等等。但通过此次培训,我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在课件制作上不够熟练,制作的课件不够精美。在双减形势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信息化2.0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责任。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技能,才能顺应时代变化的潮流。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认真观摩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视频,学习和借鉴优秀案例,不断反思自我,优化教学方式,以提升自己,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2.0信息个人研修工作计划220xx年6月10日,在这个炎热但又充满着热情的季节里,《xxxx区“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开班了。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精髓为指导,制定一套自我研修方案。一、自我分析:自我定位准确是往下深入学习的第一步,成功的起始点便源于自我分析。1、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目前我个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远远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顾此失彼现象。2、不仅对于教师自己,同时信息技术也将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天地。但由于受传统“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过多的包办代替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3、社会大力提倡的`终身学习,其途径就必然是要接受终身教育,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教育,尤其是现代化教育,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网络具有其强大的传输功能,网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能实现教学相长,而我在此方面还十分欠缺,因此参加本次信息技术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二、研修主题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信息技术的辅佐为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