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精品多篇】.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精品多篇】.docx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精品多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精品多篇】摘要: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篇一[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陈康[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2-0069-07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因此,理解柏拉图对于人们深入认知和全面把握西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阅读和翻译柏拉图传世的数十篇对话理所当然成为后人理解这位古希腊思想家的起点。柏拉图对话的汉译事业起始于民国时期,在学人们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其后的翻译和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系统地梳理民国时期柏拉图对话的翻译成果,总结其经验教训,不但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且可令译者“更集中、更深入反思前辈们所指明的门径”而对翻译工作有所助益。[1]一、从“共和国”到“理想国”柏拉图事迹见于中文可追溯至明代,但国人对柏拉图对话有所认识则始于清末。1857年11月,英人伟烈亚力等主办的《六合丛谈》第一卷第十一号刊载传教士艾约瑟所著《百拉多传》一文,不但提到柏拉图有“遗书”十五种,并且简介了其中七种的名称和主题。这是中文世界中首个对柏拉图对话的介绍。此后,随着西学书籍的不断译介,国人对柏拉图对话的了解亦随之加深。至迟1905年前后,其全部35篇对话之名已尽为国人所知晓。与此同时,在一些对柏拉图或苏格拉底的介绍文章中,某些对话的片断也被翻译为中文。不过,此类译文基本上不注明出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篇对话的全译本问世。1920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柏拉图之理想国》上下两册,始改变此种状况。这是柏拉图单篇对话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由时任教于东吴大学英语系的吴献书据著名的乔维特(Jowett)英译本翻译。[本文所涉及柏拉图对话译文,可参见文末“民国时期柏拉图对话汉译表”。关于《柏拉图之理想国》所据底本,《民国时期总书目(哲学・心理学)》作“OxfordClassicalTextofPlato中之Republic”(p.174),疑误。OxfordClassicalText,通译“牛津古典丛书”,系古希腊文、拉丁文校勘本。其柏拉图部分由伯奈特(Burnet)编校,即著名的伯奈特本。其中不含任何现代西语译文,而目前所见资料均未声言吴献书掌握古希腊语并达到翻译水平。根据其部分译文的对勘,笔者认为吴献书所据者应为当时在欧美和中国都比较流行的乔维特译本。另,《民国时期总书目》称该译本“书前有序”,但笔者查阅《总书目》所著录1920年5月再版本及此后各版,均未见有序,不知《总书目》何据。]其文言译文古朴典雅,译意精到,颇受好评。[2]在翻译同时,吴献书还对原文作了一些改动:如在每卷(吴氏译作“章”)卷首增加标题,以若干关键词简要注明各卷对话内容;对原文引述的古希腊神话,特别是引用的古希腊戏剧,作了一定的删改和简写;最重要的改变,则在于将原文以苏格拉底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改成剧本式的对话形式,或以柏拉图在此篇对话中的提法,由“纯粹的叙述”变为“模仿性叙述”(吴氏译作“简单之叙事”和“模仿之叙事”)[这种改变并不始于吴献书。沧海1918年发表于《太平洋》第2卷第4号的《国家篇》节译文即已如此变动。此后何子恒为“醒眉目”,在翻译《吕西斯篇》时作了同样的改动,与景昌极、郭斌译本以小字注“某某语”的目的相同。]。最后这一变动无疑使相互混杂,不易分别的原文变得更为清晰,颇便于读者,因而又为郭斌、张竹明于1986年的白话译本及其后不少译本所沿用。《国家篇》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也被近代国人视作柏拉图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作,因而吴献书译本问世之后大受欢迎。该书当年5月即行再版,至1926年已刊行第4版;1929年又收入“万有文库”第一集,分为五册,前后刊行两版;195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又予以重印,合订一册;而台湾也于1966年及其后多次重版。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在中国近代西方思想家著作的翻译史上实不多见。虽则由于白话译本的问世,其影响力迅速减弱,但实际上,这一译本仍存在着对今日人们翻译和理解柏拉图对话产生深刻影响的地方。那就是书名“理想国”。《国家篇》是柏拉图对话中为数不多的以非人名命名的对话。其古希腊语原文Πολιτεα含义丰富,大体不出政治生活、政制、国家之义;其用于此篇对话篇名,一般以为可训作“城邦体制”。[3]其后罗马人以拉丁字母转写作Respublica,意义并无变化;至英文作TheRepublic,系据拉丁拼法改写,以词源论亦无可厚非。近代以来,国人翻译此篇名皆据英文,或音译作“赖保利克”,或取Republic的近代译名,意译作“共和篇”、“共和国”,而以意译流传较广。以“共和”译英文republic实源于日本。日语“共和”一词实已遵从英文词的近代用法,专指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