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技法分析 素描教学分析(五篇).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素描技法分析 素描教学分析(五篇).docx

素描技法分析素描教学分析(五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素描技法分析素描教学分析(五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素描技法分析素描教学分析篇一马岚1,王星2,郝静3(1.保定学院美术系,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传媒系,河北保定0710003.保定学院教务处,河北保定071000)摘要:西方具象写实的造型观念,光影为主的造型方法使中国的美术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严谨准确的造型理念推动了国画教学的发展。然而,该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画的发展要求,要使素描教学更系统的为中国画主干课服务,实现良性对接,进而提高高校国画专业教学水平。关键词:素描;中国画;线;意象造型上世纪随着西方绘画教学体系的引入,素描成为了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意大利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说:“素描是绘画、雕塑、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1]186可见,在西方的美术教育观念里,素描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素描可以集中高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基本表现能力,所以,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素描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高校的美术专业中,也无一不把素描作为基础课和必修课。一、高校国画素描教学现状分析1、适应中国画特点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高校国画专业一般沿用的是西方的素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西方学院派造型艺术教学近400年来所形成的产物。具象写实的造型观念、光影为主的造型方法,使中国的美术教学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绘画严谨准确的造型理念推动了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的针对对象是油画、版画、雕塑等西方的造型艺术门类,并不是针对中国画的特点而设计,西方模式的素描课对于中国画的系统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与中国画主干课难以形成良性对接,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画教学的发展需要。也有些高校对国画专业的素描课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笔者认为,因对国画的专业特点分析不够,也难以实现素描课与国画主干课的有效衔接。如何更加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更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成为中国画教育工2、西方素描教学对中国画发展存在局限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康有为、陈独秀等提出中国画要变革,学习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成为变革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趋势下,著名美术教育家和画家徐悲鸿先生,将自己在西方留学所学到的素描教学方法引到中国,以求弥补中国画造型准确性上的缺憾,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契斯恰科夫式全因素素描教学传入我国,全因素素描就此成为我国美术院校素描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全因素素描又称光影素描,它有一套完整、科学的造型观念和方法,如空间、透视、光影等。光影素描是依赖光线对物体的影响所形成的光影规律来塑造客观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等,线条在西方的光影素描中没有实际意义,它被理解成缩小了的面。光影素描擅于深入表现物体的明暗、空间、质感、量感、色彩感等,其特点是画面丰富细腻。光影素描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但也是因为过多的关注了光影,使得物体的内在结构被忽视,线条的独立价值也被大大削弱,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理解力和感受力。特别是对线条表现无足轻重的状态,更是对学生学习中国画很不利。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造型观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造型观是在美术基础训练中培养学生面对自然,塑造形象的观念和方法,是国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受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具象造型观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与表现,增加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度,使中国画造型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在几代国画家的努力下,当代中国画的造型语言趋于丰富和多元化。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多以面对面写生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而写生课多以西方写实造型为教学要求。通过这种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写实能力。不过,很多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写生训练后,不仅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反而陷入到一味的客观描摹中,淡忘了“以形写神”的造型理念,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一味强调具象造型,忽略意象表达,是中国画教学发展的方向吗?3、教师对素描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素描本身是一个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画者在发现中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心灵感应,通过感应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绘画语言将其诉说出来。而我们以往的素描教学往往不经意的扼杀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注重启发个人的知视觉,教师的引导也是单一式的,如“欲圆先方”、“直线起稿”等。这种教学方式对初学素描的学生建立规范和培养方法是适合且有效的,但对于具备一定造型知识和能力,而且已经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如果依然延续这种方法就带来了问题。先入为主的造型理念将学生的身心手眼都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