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词【编辑原创】.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追悼词【编辑原创】.docx

追悼词【编辑原创】.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追悼词第一篇:追悼词各位亲友、各位宾朋、各位乡邻: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优秀的共产党员,教育战线上的老同志、老校长钟计朝同志!钟计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29日11时20分不幸去世,享年78岁。钟计朝同志1937年3月18日出生于滑县老爷庙乡刘户固村,他从小学到中学,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60年中师毕业后,分配到老庙乡任教。因工作需要,1965年——1981年间,先后在桑村高中、高平高中、大寨高中、赵营高中等学校任教,1981年再次调入桑村高中,1998年调入老庙乡中心校工作。其间,曾任过初、高中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3月光荣退休。钟计朝同志在教育岗位上任领导多年,他爱校如家,一心为公;师生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改革,勇立潮头。他关心同志,爱生如子。身为校长,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履职尽责,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钟计朝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遵守党的章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钟计朝同志不仅是一位好校长,还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他治家有方,儿女皆事业有成,且通情达理,爱岗敬业。他和老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夫唱妇随,家庭和睦。钟计朝同志自患病以来,以坚强的毅力和疾病作斗争,令人敬佩。我们悼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忠于教育事业,勤勉敬业,爱校如家,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克已奉公,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勇于开拓,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诚恳务实的优良作风。“故人驾鹤归西去,德范犹香启后人”。如今,我们再也看不见循循善诱的好老师,看不到鞠躬尽瘁的好校长,看不到风雨同舟、共同工作的好同事。他虽然走了,却留下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留下了对社会和人民的深深眷恋,留下了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以钟计朝同志为榜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钟计朝同志,安息吧!第二篇:追悼词同志们,朋友们:平湖含怨,百鸟啼哀,草木拭泪,夔龙伤怀。向培英老夫人——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7月15日9时许与世长辞,享年80岁。向老夫人溘然离世,子女遭遇失恃之惨,亲友蒙受永诀之悲,也让我们大家的生活空间痛失一份温暖与慈祥。现在,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向老夫人,追忆生平事迹,缅怀高风亮节,寄托深切的哀思,表达崇高的敬意。向老夫人1933年农历2月24日出生于本县归州镇百果园村萧家垭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身处困苦的环境,她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她经历了逆境的磨练,接受了家规的训导,明处事为人之理,习茶饭针黹之巧,为推磨舂米之务,受稼穑饲养之劳,成就了淳朴的情感、敦厚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和耕耘持家的能力。当嫁之年,她与本乡干部熊作虞先生喜结连理。在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夫妻恩爱,互敬如宾,相濡以沫,携手并进,分担寒潮、雷霆和风雨,共享阳光、云霞和虹霓,经营了真挚的爱情,创造了和谐的家园,赡养了父母双亲,哺育了儿女后辈。老夫人大半生在农村从事劳动,1997年,迁至县城居住,直至寿终内寝。向老夫人的生命自然平凡,因为她一辈子耕耘劳作,相夫教子,活在平凡的空间,做着琐碎的事情,而正是这平凡与琐碎,更能彰显一个普通劳动妇女朴实勤劳的本色和贤淑高尚的品质。向老夫人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一生。向老夫人在农村长大,在农民的家庭里长大,继承和保持了中国农民奋斗的秉性、勤劳的习惯和俭朴的作风。老夫人年幼的时候就担当起一份支撑家庭的责任,她扫地抹灰,洗衣做饭,养鸡喂猪,为父母减轻生产生活的重负。年岁稍长,她便走向广种薄收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饱尝了山区农民劳动的艰辛。成家以后,丈夫在机关工作,老夫人在家独自支撑门户,她带孩子,忙家务,耕地锄草,收获播种,夙兴夜寐,沐雨栉风,吃尽了席不暇暖独桨划船的苦涩。老夫人不仅热爱劳动,也崇尚节俭,一辈子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年轻的时候,她所穿的衣裳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即使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之后,她仍然衣不求华贵,食不求精美,也从不浪费铺张,暴殄天物,自始至终坚守着中国农民最原始的美德。向老夫人的一生是乐观坚强、百折不挠的一生。老夫人年幼的时候生活在一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家庭,衣不中身,食不果腹,但她总是像顽强的小草,把目光投向蔚蓝的天空,在生活的夹缝里顽强生长。她童音未解就握上锄把,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根据,萧家垭的山前岭后,险壑峭壁,到处都有他瘦小的足迹和咸涩的汗滴。早年的萧家垭是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自然灾害和人为之祸,使居民的生活艰难竭蹶。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中,白日没有鸡啄米,夜晚没有鼠耗粮,老夫人在这种恶劣环境和艰难岁月中饱受煎熬。但是他总是坚信自己,放眼未来,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