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实用】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四、说教法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五、说教学程序(一)、激趣定标1、笔算下面各题24×378×857×763×5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2、口算27×2082×4052×6012×9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二)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四)导学达标:1、出示主题图和例1(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板书:口算口算:12=2+1024×2=48元24×10=240元48+240=288元另一种笔算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3)讲解24乘12竖式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板书:24×12——48……….24×2的积240………24×10的积——288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本课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