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600(通用16篇)_2.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600(通用16篇)_2.docx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600(通用16篇)_2.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600(通用16篇)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如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让我们一起探索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600篇一您好!语文老师,有些话不好当面说,所以,我在文章中和您交流一下。我感觉您是属于“唯美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您总是比较喜欢好词佳句多的一些文章。那次考场作文是半命题的什么给我的感悟。您给我们读了一篇远方给我的感悟。读完后,您说这篇文章很好,经过改卷老师的一致认同,只扣一分。但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很“空洞”,没有具体事例,全文都是好词佳句,抒情之类的话一刻都没停息过,到最后我什么也没听懂,只听懂五个字:远方很遥远。我认为这类文章只是花大本钱去包装,表面看上去,哇,这么抒情!这么有诗意!但仔细回味就会感觉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很“空”。还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作文成绩老是在a与b之间徘徊,我很郁闷,不知这是为什么,便把同学的作文拿来看看,特别选了几篇成绩为“a++”的作文,果不出所料,里面的好词佳句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一个接着一个,一句连着一句,也不知他们哪来的这么多好词佳句,这也太夸张了吧,写文章不就是说话吗,可生活中哪个人会这样说话呢?这连篇累牍的好词佳句,哪是人话呀!可为了分数,无奈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写了一篇“好词佳句”派的,虽说没有“a++”但也有了“a+”。我还看了一些同学的文章,有些文章我觉得写得很有个性,内容情感都很真实,可就是不入老师的法眼,虽说没扣得很厉害,但至少也扣了三四分。哎,在老师眼中,好词佳句多的“唯美法”、“烂抒情”真是很吃香。语文老师,希望你也能接受一些有个性的文章,因为每一个人看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真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的,这才叫创作!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好词佳句堆砌起来的所谓的“美文”,如果硬是为了高分去勉强拼凑,那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此致敬礼建议人: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600篇二实的基础知识的隐性作用和长效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它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活动中举重若轻,,大受裨益。好多年了,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因为遵循稳定原则而保持格局基本不变:古诗词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后来又增加了名著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和综合活动能力考查。但有两点是不变的:文言文总在课本之内,现代文总在课文之外。这就又使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老师有了自我调整的教学方案:文言文和古诗词我就重点讲课程标准上列出的各版本都共同选入的,即我们常说的文言文16篇和古诗词34首其余的一律不再讲解分析,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而现代文阅读则更是自由灵活,因为知道绝对不考原课文,就大胆省而略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我认为这实在是舍本求末之举!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是让我们的学生多多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用以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初中三年里,各版的语文课本里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多多诵读,其实是给了他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况且积累多了,阅读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自会提高。所以我们不主张只圈定16篇34首。但是我们冀教版的现行教材,不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没有讲读与自读之分,如果都细细处理,任务量的确又很大,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每一单元中重点讲解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其他的都以阅读文训练的形式来处理。文言文重点抓住精彩段落或句子,让学生认真诵读,根据以前所积累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然后老师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学生对作品理解深刻了,精彩段落或句子的背诵也就不是大问题了。现代文则按三分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分类定位,归纳每一种文体常见的问题及解题的思路方法,课本里的典范文章如果精析细讲,确实可以收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明文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议论文有吴晗的谈骨气,记叙文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有契诃夫的变色龙,诗歌有余光中的乡愁,散文有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作出完整的答案。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这样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方方面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字的音形义到词的感情色彩到修辞方法到篇章结构到景物描写到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内容到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之中,消除了出题的神秘感和做题的紧张感,锻炼了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阅读水平。当然,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让学生学会做”这一类题”而不是“这一道题”。总之,踏实而系统的学习,比抛开课本让学生盲目而散乱的去做大量粗制滥造的课外阅读题,效果要好的多。刻,一辈子都不会忘掉,当然,这需要老师在课下的功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