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docx
上传人:依波****bc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陋室铭》教案.docx

《陋室铭》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重点难点: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内容分析:《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要点。一、情景引入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二、整体感知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三、重点读析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四、拓展迁移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陋室铭》教案2【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2、解释加点的词语。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3)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翻译下面句子。(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课堂研讨展示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当堂反馈】(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