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个人阅读计划总结(精选17篇)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详细步骤和安排。计划的可行性需要考虑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的可利用性,避免过于理想化或过于乐观的设想。最后,希望大家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个人阅读计划总结篇一一本书,就象那大海中的一滴滴水滴,却能让我看到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大世界。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在浩瀚的书海里尽情邀游,用一滴水的力量汇聚会一片知识的海洋,真正让我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领悟细水长流,汇成大海的含义,因此制定本学期我的读书计划。1.通过活动,让我爱读书,让书成为我的朋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好习惯,让我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2.在活动中提高我的综合素质,增长知识。3.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欣赏能力。4.通过读书,提高我的表达和写作能力。以阅读西游记和故事类小说为主,涉及文史、科普、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三、个人阅读的措施1.注意阅读的方法,及时写好读书心得。2.坚持每天都读书,每月和同伴同学交流一次读书心得。四、具体时间安排1.第一个月:故事类神话故事2.第二个月:散文类小蜜蜂3.第三个月:名著欣赏西游记4.第四个月:科技类小学生科学知识故事5.新人文读本、中华经典诵读穿插在每个月中读完。个人阅读计划总结篇二读书可以发展人性,提高修养,拓展人生:读书可以丰富人生,愉悦身心,静静地享受快乐;要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时代要求,从而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就要读书,吸收书的乳汁,积累文化内涵。新学期又开始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人阅读计划。1.要以“让阅读成为习惯”为抓手,讲求实效,按照学校阅读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脚踏实地地投入到大规模的“书香校园”阅读活动中。2.通过学习经典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使自己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一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教师,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自己的个人文化,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1、买书读书,加强业务学习。这个学年,我想订购一本与我的学科相关的杂志小学美术老师。我想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寻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时刻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谓“不读无笔墨”,你要写反思和随笔,记录自己的收获和经历。2.其他教师借用或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了阅读已经订阅的两本书,还可以借其他老师的教学刊物,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在网上找好资源帮助学习。3.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经典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平时多读经典,可以提高精神层次,净化心灵。本学年购买中外名著3-5本,每学期精读2-3本。建设家庭书店,倡导藏书。4.积极参与阅读交流活动,探讨阅读的得与失,将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5.要求自己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半小时以上;平时可以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师读书沙龙;每月提交一份阅读心得或笔记,字数不得少于500字。1.经典阅读:教师培训读本教师百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3.每月必读:小学美术教师、小学美术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美术)、福建教育、读者(原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今天,随着21世纪的到来,艺术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包括社会取向艺术教学论、创造性艺术教学论、学科艺术教学论、新学科艺术教学论、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论、视觉文化教育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从书本中整理出来的,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它们各有侧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老师,老师应该用书武装自己的头脑!个人阅读计划总结篇三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他们的童年时时与好书相伴。2、通过阅读,使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相结合。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爱书、爱读书的习惯,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感受成长。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做出笔记,每学期不少于8次。3、通过开故事会、优美文章诵读、佳作评选等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学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本书,背诵、积累优秀诗文。1、教师讲清课外阅读的目标及要求,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