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心得感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为了帮助大家学会写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心得感悟1去年,我有幸参加了xx省教学能手和xx市体音美优质课展示两项赛教活动,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参赛前后的一些感悟。一、参加比赛是年轻教师成长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参加比赛前,我已有了8年的教学经历,我自认在艺术课教学方面,还是有些认识的,但通过赛前的打磨,才发现以前的理解仅仅限制于怎样利用有限的40分钟,把本节课的知识给学生讲完。一节课仅仅考虑了教师的输出,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收获,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渗透、学习美术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对于赛教课来说,还差的太远。为了缩短这种差距,于是,我恶补了一些美术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想尽办法去找来优秀课堂实录、教学配套光盘一遍遍的观看,一个字一个字揣摩,分析其思路,领悟其教学理念;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资深教师。每一次讲课下来,总有脱层皮的感觉。经过听课、学习、揣摩、领悟的过程,在赛课时,就会发现理念不知何时已经提升,思想在不觉中得到绽放。通过赛前的一次次打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在于知识的传递之上。不参加比赛就不知道什么叫全力以赴、什么叫筋疲力尽;不参加比赛就不知道什么叫全神贯注、什么叫寝食难安;不参加比赛就没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一线教学骨干,就没有机会和优秀同行沟通和较量,就没有机会体验来自同事同行们的热情无私的帮助!不参加比赛就没有机会聆听专家们一针见血的点评,没有机会开阔教学视野、提升教育理论。一个微笑的称赞就让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一个尖锐的建议就能给自己指明未来努力的方向。所以说,参加优质课比赛是年轻教师成长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捷径。二、参赛的备战体会(一)精心备课,融会贯通1、备课是一个“由薄变厚”及“由厚变薄”的过程,美术教材很薄,每册只有9课40多页,这就是所谓的“薄”,备课的第一步,就是在通读教材后,从网络、书籍中搜索大量的相关材料,比如每幅作品的作者、流派、历史背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背后的一些故事等等,有许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不仅使教材内容变的立体丰满,也可以加深对美术现象及本质的理解,极大的扩充了教师的知识容量,使这本无形的教材变成200甚至400页,接下来,对教材进行归类、整理课型,形成自己的模式,再把相关材料填充进去。这个过程很象穿项链。如果说课型是一根穿珠子的线,那在“厚”的阶段准备的材料就是一堆散落的珠子。线要求尽可能的漂亮结实,珠子则要求良中选优,要舍得放弃一些内容很好但与课型、授课思路不符的材料。当把一串精致美观的项链从这堆珠子里提出来的时候,也就完成了“由厚变薄”的过程。2、目标定位,准确合理。首先要明确学科的要求,例如学科的核心素养,了解学科的基本要求,其次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准确合理的三维目标,围绕着三维目标设计新颖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三维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我在设计《蓝白之美》一课时,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那么我在教学设计中就这样去体现:首先通过对作品的用途、主题内容分析、构图、寓意等几个方面欣赏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蓝印花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突显了核心素养中要求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蓝印花布作品,在这一过程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总结时对本节课进行情感的升华,学生已在鉴赏过程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美,老师再适时点出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蓝印花布的魅力,进而去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整节课的设计,无不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并完成了三维目标。3、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个原则的根本就是贴近学生,学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们选择的材料、设计的情境、探究活动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所以学生在探究中表现非常活跃,大家都能做到主动回答、言之有物、滔滔不绝。4、抓住机会和学生交流,想办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情。学情的预设,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反映能力的预估,对学情有预设,才能在设置问题时防止因问题过难出现冷场。(二)赛前练兵,多次试讲。试讲是很必要的,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讲课也是一样,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往往相差很多,突出表现在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凝练上,所以必须试讲,可以用手机录音、录课的方式,发现自己问题。我在两次比赛之前都进行了四五次乃至更多次的试讲,试讲要尽量选择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获取更多经验和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应对复杂局面。随着试讲次数的增多,对于课堂的感觉也越来越真实,对于课题的`理解会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