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意境理解.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鸟鸣涧》意境理解.pdf

《鸟鸣涧》意境理解.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鸟鸣涧》意境理解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是一组以友人所居环境为题材的山水诗,其第一首是《鸟鸣涧》。关于这首诗,人们有好几种理解。笔者主要想从诗歌的内容的意境方面谈谈自己认识。第一种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诗句点明了时间:春夜;突出了周围环境特点:静。由于静,才使人感到山谷的空旷幽雅;由于静,才使人连桂花飘落的情形也感觉得特别清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写了几种景物:月、鸟、涧,突出写月明。由于月明,才使人产生外出游逛之情;由于月明,才把山鸟从巢中惊起;由于月明,才把山、涧照得如同白昼;由于月明,才使山鸟在涧边时时鸣叫。时鸣二字,说明作者并非一时而是久久地欣赏着这春夜月下的一切,表现出他对这静谧夜色的喜爱和留连。这鸟声在春山空谷间依稀回旋,婉转清脆,更突出了山的空旷,夜的宁静:宛如在这春山月下奏出一支悦耳动听的夜鸟鸣涧曲。鸟声划破这春夜之静,更反衬出这春夜之静,为这春夜之静添了传神的一笔,使人更觉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旷神怡。这种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之妙,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六朝王籍《入若耶溪》诗中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所写是白日景致,王维所写是月夜景致,二人诗各有千秋,1而表达时所用相反相成的手法,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此诗的第一种理解。然而这里却存在着矛盾:诗中所写桂花,一般秋季开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秋佳节桂花香。农历八九月,多属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时节,桂花一般在此中晚秋时节竟相开放。古人作品写到桂花,也都与秋相关。如李贺诗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这些诗歌中都把桂花与秋联系在一起,可是王维此诗中却把桂花与春山、春涧联系在一起,着两个春字明点其为春天而非秋天,这不是与事理相矛盾吗?第二种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是这样注释的:桂花亦称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当是春日发花的一种。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这样,这个矛盾算是圆满解决了。这是对此诗的第二种理解。但若细细推敲,问题却仍然存在。查《辞海》:桂花一名木犀,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书中引《本草纲目》:时珍曰:岩桂俗2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书中还引《南方草木状》,也说桂有三种如上。这里有银桂、金桂、丹桂几个品种之分,却未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分。当然,经人工培育,桂是可以有春桂、秋桂、四季桂等各类品种的。但是,本诗作者是唐朝人(公元701761),距今一千多年。是否在一千多年前,桂就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类品种之分呢?看来很难确定。此外,桂花是絮状花,很小,它萎谢零落时,人们一般是难于察觉的;既落,则必有一定程度的风;而有风,则与下句夜静之静有点不和谐了。至于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的说法,对于北方气候特点来说(大概王维当时尚未到过南方),也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开花的桂,直开到春深花落吗?看来这种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第三种理解。《唐代绝句赏析》一书,(刘学锴等著,安徽人民版)中认为把桂分为春桂、秋桂、四季桂等这种考据不免拘泥,认为王维诗所注意的是诗歌的形象性。诗中之所以写桂花,而不写别的花,是因为桂花夜来特香,而且习惯上,人们总是把它与明月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说中,月里还有一株桂树呢)。诗中写月夜,出现桂花,使人感到很和谐。《梦溪笔谈》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形求也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李、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王维)3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如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这段话对于理解王维此诗中写的桂花有启发。用现代文艺理论语言说,就是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见该书)显然,这里文章作者的意思是:王维写作此诗,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把桂香之美、月色之美、水声之美、鸟音之美,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美妙和谐的意境,使人读后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这种见解是颇有见地的,它把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的眼界,引向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原理方面,把我们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这样来欣赏、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艺术作品,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确实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对此诗的第三种理解。这种理解有了理论的高度,然而在具体分析时却是不能完全落实的,有些地方未免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