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苏轼的一生三次工作范文苏轼的一生三次2022-03-2311:00:02小编:admin苏轼的一生三次被贬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苏轼为什么被贬苏轼一生为官,但是仕途艰难,大起大落,一生被贬过四次,也有说是五次,被贬的地方有杭州、黄州、惠州、儋州、海南。苏轼是才子,才子身上有几分傲气,如果没傲气,才子就不能称为才子,更何况他是天下第一才子,他的名声太大了,连皇帝和皇太后都佩服他的文笔,这样一个人,其他的文人注定在他的光芒下被淹没,周围人想突破,只能把他赶走。苏轼的才华是整个历史都掩盖不了的,他的才华让他不可能屈居于一个小地方,没多久就奉命进京,京城为官是读书人的梦想,能够在天子脚下为官是多少人羡慕的。对于苏轼而言,这种才华就是他的天赋,对于其他人而言,穷尽一生也写不出那样的千古绝唱,但是苏轼却可以信手拈来。在他看来,为官应该和写文章一样容易,事实相反,为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为官以后写的诗词都要谨慎,一个不小心就成了污蔑朝廷。苏轼不懂这些,被人检举说是对皇帝不尊敬,证据就是苏轼写的诗词里面有“蛰龙”。苏轼写文是天下第一,但是辩解却很笨拙。会写的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会写,苏轼正好是前一种,“乌台诗案”就是这么来的。苏轼多次被贬,有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当时的宋朝处于不断的变法中,被贬的原因就是政见不合,有些人虽然在才华上欣赏他,但是为政观点不相同,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苏轼只能一次次远离他们,行走在被贬的路上。苏轼生平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