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研读.doc
上传人:雨巷****怡轩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0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完整版)教育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研读.doc

(完整版)教育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研读.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8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地点:教育学系2008—2009学年秋学期教育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研读任课教师:宁本涛宁本涛,男,1968年生,山东微山县人,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原教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和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述有《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2003年)等。邮编:200062;办公电话:021—62232258;HYPERLINK"mailto:btning@ses.ecnu.edu.cn"btning@ses.ecnu.edu.cn教学博客:“教育跨学科研究”http://blog.cersp.com/104682.aspx《民主主义和教育》(DemocracyandEducation,1916)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门罗(P.Monroe)编教育学教科书系列书之一,麦克米兰社出版,后由FPPE出版,有20多种译文。中译本《民本主义与教育》,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邹恩润译述,陶行知校订,1947年和1949年再版,全书。1990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版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30余万字。杜威的代表著《民主主义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教育思想。该书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下边根据1990年中译本,全书的结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全书的结构:序。1915年,杜威写于哥伦比亚大学。简要地指出本书讨论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建设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探索和阐明民主主义社会所包括的思想和把这些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许多问题的努力。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把民主主义与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上的进化观念和工业的改造相互联系起来,并一一指出这些在教育中引起的变化。除了序以外的26章的题目是:(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3)“教育即指导”;(4)“教育即生长”;(5)“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6)“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7)教育中的民主概念;(8)“教育的目的”;(9)“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10)“兴趣和训练”;(11)“经验与思维”;(12)“教育中的思维”;(13)“方法的性质”;(14)“教材的性质”;(15)“课程中的游戏与工作”;(16)“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17)“课程中的科学”;(18)“教育的价值”;(19)“劳动与闲暇”;(20)“知识科目和实用科目”;(21)“自然科目与社会科目: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22)“个人和世界”;(23)“教育与职业”;(24)“教育哲学”,(25)“认识论”;(26)“道德论”。二、本书所阐述的主要教育思想与观点: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1)生物与非生物不同,只有通过更新才能维持自己。社会生活也和生物一样,是个在适应与改造环境中更新的过程。自我更新而维持生命的原理,不仅可用于生理意义上,而且可用于经验上。这是说,社会生活是社会经验的更新过程。(2)所有人之间的沟通和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是经验更新的必要条件。(3)所以经验的传递与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如果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而且“社会的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这是说,我们要避免偏重学校教育的观念,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获得的教育;一种是我们为青年准备的教育。从此得出的结论是:教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学校是特殊环境。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的职能,并不是学校固有的职能,对此杜威做了如下几点说明。(1)一个人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有关系的时候,他就有了社会的环境,他们所做的事和能做的事,都要看别人的期望、要求与责备为转移。与别人有关系的人,若不顾别人的活动,就不能做他自己的活动,因为别人的活动是实现他的各种趋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因为如此,“社会的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2)但社会的一切信仰、感情与知识能不能直接传给青年一代?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即第一步造成的一种特殊环境(特殊媒介),来引起某种反映,第二步使他们变成集体活动的参与者。所有意义、价值都不能不在共用的经验、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形成。(3)“学校之特殊环境”。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环境──学校。学校有三个格外重要的功能:第一,供给一种弄成“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