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5篇【推荐】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语读后感1寒假的时候,陈老师陪着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这本书,它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其中,我最喜欢一节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今天在这些事情上有没有真的做好。早晨,妈妈让我帮忙给妹妹取一双袜子,我立马就去拿了,妹妹还谢谢了我,我听了以后心里很开心;中午家里来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我真诚的邀请她和我一起玩我心爱的玩具,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规作业,却没有温习学过的知识,我觉得很惭愧,想想老师那么辛苦的教我们知识,我们却总是一边学一边丢到脑后,从来不知道“温故而知新”,以后我要坚持温习我学过的'知识,那样我才会越来越棒!学会每天反省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继续保持,哪些方面没做好,就要不断改进。我希望我读完了《论语》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更加优秀!论语读后感2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论语读后感3《论语》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在生活中她像一盏明灯,时刻为我指明方向。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幼儿园的诵读课上,漂亮的刘老师带领我们每天进行晨读,我现在都能熟练地背诵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段话告诉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他两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会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个强的,我们应该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更要提高修养、虚心好学,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我进入了小学,虽然认识的字要比别的同学要多一些,但我从不骄傲,反而虚心向同学们学习,小朋友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学习关系,我学习起来劲头更足了。老师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现在年纪还小,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论语》中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与习惯却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论语读后感4这里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通过不断学习修养所达到的结果,从中我们学习到,学习、修养从来不是只止于学生时代,在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每一阶段都更需要有不断学习的加持,把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方可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孔子博学多识,不仅对学习有着独到的理解,而且对教育也有这独特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这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如“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孔子认为每一个孩子天赋不同个性差异不同,自然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诚然如此,每个孩子天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同,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有天分的事物并进行培养,而非随波逐流,将各种兴趣班强加给孩子,效果只会适得其反。阅读《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亦能给予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孔子肯定交友之乐,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积极的去结交好友,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朋友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能结交到三观相同三两好友可谓难能可贵,孔子也曾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因此,我们在交朋友时我们也应擦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