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内镜诊治进展内容大肠息肉是指发生于大肠粘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病变。组织学类型很多;外形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大小不等,从半透明的、难以辨认的小突起直至直径3-5cm甚至10-20cm不等;可单发亦可多发。单从息肉外形难以准确判定组织学类型,通常需要内镜活检明确诊断。息肉形态学分类:按山田分类法分为4型;按内镜下表现分隆起型和平坦型。山田分类法:Ⅰ型:最为常见,息肉隆起与黏膜间角大于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Ⅱ型:息肉无蒂,息肉隆起与黏膜间角近90°;Ⅲ型:息肉无蒂,息肉与黏膜间角小于90°;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近似颗粒状。常用白光内镜下分型:1.隆起型(I型):(1)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2)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3)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无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端的最大直径。2.表面型(II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形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直径,此型分四种亚型。(1)IIa,表面隆起型(2)IIb,表面平坦型(3)IIc,表面凹陷型(4)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最大直径10mm以上。单发多发肿瘤性管状腺瘤家族性腺瘤病绒毛状腺瘤Gardner综合征混合性腺瘤Turcot综合征散发性腺瘤病(多发性腺瘤病)错构瘤性Peutz-Jegher息肉Peutz-Jegher综合征幼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病化生性化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病炎症性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病血吸虫卵性息肉血吸虫卵性息肉病免疫性良性淋巴样息肉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其他粘膜肥大性赘生物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大肠腺瘤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当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腺上皮出现异型性,构成腺瘤,是大肠息肉中最为常见的。总患病率30%-50%,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达30%,70岁达50%-65%。腺瘤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的70%-80%。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多发腺瘤比较常见。腺瘤大小一般为0.5-2.0cm,少数大于2cm,最大可达10-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有些肉眼难以辨认,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数个腺体(<10个)的腺瘤,称微小腺瘤。小腺瘤多半球形,或扁平型,随着息肉增大可表现为有蒂或无蒂。并由表面光滑逐渐发生分叶。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种。根据其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级。管状腺瘤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型,常多发。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粘膜覆盖,少数表面粘膜发红,一般无蒂。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混合性腺瘤又称管状绒毛状腺瘤,为以上两种的中间型。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间。4)家族性腺瘤病(FamiliarAdenomatousPolyposis)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肠内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岁左右,30岁以前(平均24.5岁)。内镜下根据腺瘤的密集程度分3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为重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100枚左右时为中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30枚左右时为轻度。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时称密生型,小于1000枚时为非密生型。家族性腺瘤病除累及大肠外,还可以在上消化道发生腺瘤。上消化道腺瘤的部位是十二指肠乳头附近,亦可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家族性腺瘤病癌变率极高(5年癌变率10%,20年50%)。诊断本病后如不进行治疗,最短5年、最长20-35年,癌变终将发生。癌变的高峰年龄是40岁左右。Gardner综合征:FPC并发骨瘤及软组织肿瘤的综合征。骨瘤以下颌骨为主,颅骨及四肢长骨偶有发生一。软组织病变包括皮样囊肿和纤维瘤。Turcot综合征:FPC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者。又名神经胶质瘤综合征,较少见。常为多型性成胶质细胞瘤、退行性星形细胞瘤、成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