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和肌肉生理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神经和肌肉生理学习PPT教案.pptx

神经和肌肉生理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的生理1、掌握兴奋性、刺激、阈值、反应的概念;2、熟悉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的概念;3、了解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与阈强度的关系;4、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极化、阈电位的概念;5、熟悉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6、了解动作电位的传导原理及其特点;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的功能活动会随着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肢体→伤害性刺激→屈曲眼→强光照射→瞳孔缩小血管、汗腺→气温升高→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这些改变通过神经和肌肉活动来完成第一节兴奋性一、刺激刺激的种类:物理刺激---声、光、电、机械等化学刺激---酸、碱等生物刺激---细菌、病毒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语言、文字、思维刺激的三要素:任何刺激要使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率阈强度:又称阈值或刺激阈,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刺激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兴奋与阈强度的关系:兴奋性=1∕阈强度阈强度越小,兴奋性越高阈强度越大,兴奋性越低阈强度的大小,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二、反应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刺激的性质不同,反应不同: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兴奋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心脏抑制寒冷→皮肤血管收缩温热→皮肤血管扩张刺激的性质相同,强度不同,反应也不同一般的疼痛刺激→兴奋反应剧烈的疼痛刺激→抑制反应CO2浓度轻度升高→呼吸加快加强CO2浓度过高→呼吸反而减弱减慢,甚至停止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的刺激,功能状态不同,反应也不相同同一种食物,饥饿→兴奋饱食→抑制同一事物的反应,心情不同,反应也不同。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两个前提条件: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正离子Na+浓度为细胞内的12倍细胞内正离子K+浓度为细胞外的30倍2、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对K+的通透性大于Na+K+驱动力:K+浓度、电位势能。基础条件:安静状态下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①钾外流,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②当促使钾外流的浓度势能差同阻碍钾外流的电势能差相等时,钾跨膜净移动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这个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状态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也称为除极化反极化: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上升支去极化(-70到0)超射(0到+30)下降支复极化(+30到-70)(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细胞受剌激时,迅速增加Na+电导动力: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流,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超射: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时仍可继续内移,出现超射。阻力: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的Na+静移动为止;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根据膜内、外Na+浓度差代入Nernst公式时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三、局部兴奋特征: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四、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是运动神经末梢嵌入肌细胞膜的部位。在神经末梢中含有大量的囊泡,称为接头小泡,小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接头后膜: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又称终板膜。在接头后膜上存在胆碱受体及分解乙酰胆碱的胆碱酯酶。接头间隙:接头前膜与接头后膜之间充满细胞外液的窄小空隙2.传递过程:①神经末梢处神经冲动→接头前膜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瞬间开放→膜对Ca2+通透性增加②Ca2+内流进入轴突末梢→触发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突触小泡膜与轴突膜的融合,融合处出现裂口、释放递质ACh→接头间隙③ACh→扩散到后膜(终板膜)→N型ACh受体结合→终板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后膜去极化,为终板电位④终板电位总和→邻近肌膜的电压门控钠通道,肌膜去极到阈电位水平而产生动作电位。ACh发挥作用后被接头间隙中的胆碱脂酶分解失活。因此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3、传递特点: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通过“电-化学-电”的单向传递形式。Ca2+的进入量决定着突触小泡释放的数目。终板电位(EPP)产生的关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