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一吃****昕靓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是,评价《史记》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还不够,我以为,或者还可以补充两句话: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在我看来,这两句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相辅为用,是对《史记》从艺术成就到思想内涵的补充评价。限于篇幅,“国学之根柢”难以展开细说,下面着重说一说“治国之宝典”这一话题。“治国之宝典”,即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简括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先说国家建构。《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司马迁展示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避免动乱发生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自强不息。“通古今之变”,就是要用不断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间社会的发展。国家施政要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移风易俗,赵国近于称霸,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除秦旧制,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强国。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其一,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其二,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其三,帝王善断,要有领导方法。其四,帝王兼听,要察纳雅言。其五,帝王勤政,要关爱民生。其六,帝王节俭,要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其一,居官理民,要为民办事。其二,刑政要依法断案,使天下无冤民。其三,为官要清廉,不与民争利。其四,救民水火,甘冒斧钺。其五,当官要自律,职位是责任。其六,治理积弊,要有智慧,要启迪民智。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是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是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七十列传记载的历史人物涵盖士农工商各色人物,惩恶劝善普及全社会,所以《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综上所述,《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伦理观念。其作者司马迁堪称集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哲学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司马迁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史记》,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24版)张大可著:《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在史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B.“治国之宝典”从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两方面高度评价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C.《五帝本纪》记述了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作者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D.《史记》总结的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使之成为一部弘扬人伦道德的教科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国家建构”和“贤人治国”两方面证明了《史记》是一部治国之宝典。B.文章以鲁迅对《史记》的评价为立论前提,通过对鲁迅观点的点评得出文章中心。C.文章在论证“君要明,臣要贤”时,使用了较为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文章说服力。D.文章结尾对《史记》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并由此得出司马迁是“文化巨人”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是希望后来的国家施政者有所借鉴,能不断的因时调整政策。B.国家施政者如果能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就可能避免国家动乱发生。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治国之宝典”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展现《史记》的巨大价值。D.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力颂扬屈原、荆轲一类的忠臣死士,是为了宣扬其忠君爱国思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乡村味道成新平城里人下乡,或许只能嗅到乡村的表面气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