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1设计意图:大班孩子的拼图经验已相对比较丰富,对他们来说拼图是一项刺激、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孩子们虽然自主游戏的兴趣浓厚,但却缺乏一种学习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在新纲要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于是,我将“拼图游戏”作为一个教育载体,设计了《拼九方格图》,让幼儿在有趣的拼拼、玩玩、记录中,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发展空间知觉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活动目标:1、认识九方格图和拼图卡,能在作业单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答案。3、感受拼图游戏奇妙之处,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活动准备:1、教具:九方格白板课件。2、学具:九方格底板、拼图卡(8套)、记录单、9的分成作业单、9的加减作业单等。活动过程:一、认识九方格图、拼图卡,尝试用不同方法拼九方格图1、出示课件,认识九方格图、拼图卡。(1)、认识九方格图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图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它是由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有什么排列规律?(幼儿相互讨论,回答问题)(2)认识拼图卡师:这些拼图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组合方式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都是由小正方形组合而成的),这些小正方形和九方格图中的小正方形一样大吗?(请一名幼儿上来操作验证。)2、尝试多种九方格图的拼法,学习记录拼图方法(1)尝试多种九方格拼图方法。师:谁会用这些拼图卡来拼一拼九方格图呢?(幼儿上来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拼法)(2)尝试学习在记录单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怎样记才能清楚地记录自己分别是用哪些图形板拼出九方格图案的?(提示幼儿看拼图卡上的编号记录)二、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1、第一、三组:拼九方格图,并记录结果“你会用这些拼图卡拼九方格图吗?请每个小朋友试一试,可别忘记记录你的拼图方法哦!”2、第二组:九方格图的组成“这组活动应该怎样做?谁能来说一说?”3、第四组:九方格图的加减谁来说一说这组是什么活动,怎样做?三、交流分享、总结延伸1、展示个别幼儿的拼图记录单,集体进行展评2、找出方法最多的记录单和方法最少的记录单对比3、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拼九方格图有很多的不同拼法,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比一比看谁拼的方法最多。活动反思:该活动取材于九方格这一智力拼图游戏,拼图内容的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大难度,鉴于大班幼儿的发展要求,于是结合了表格的相应记录。这一游戏幼儿还是较能接受的,也颇感兴趣,或许是因为很少接触这一纪录方法、老师讲解不够清晰具体的等缘故,有部分幼儿没有很好掌握第二次操作的要求,使得难点目标没有有效、全面地突破。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2活动目标:1、感知2与3前后两数的相邻关系,探索发现的乐趣。2、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活动准备:提供三种颜色不同的瓶盖个三个,每人一套1—4的数字卡片。活动过程:1、分别取三种颜色不同的`瓶盖个三个,一一对应排成三横排,中间一排的瓶盖不动,让三排瓶盖变得一排比一排多一个,讨论如何才能做到。2、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瓶盖的左边,讨论:比3少1的数是几,应排在哪里;比3多1的数是几,应该排在哪里。3、引导幼儿归纳:3有两个相邻的好朋友,一个是比3少1的2,排在3的前面,一个是比3多1的4,排在3的后面。4、组织幼儿讨论2的好朋友是几和几,根据前面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幼儿借助瓶盖、数字卡片等加以验证。5、玩找朋友竞赛的游戏:幼儿分成5个人一组,排成三排,当教师说到4是,幼儿马上排成2、3、4三排,中间一排人不要动。看看哪组小朋友排得又快又对,这一组就是胜利者。活动延伸:在科学区投放1到10的数字卡片及不同颜色的瓶盖若干个,让幼儿进一步探索10以内的各数的相邻数。活动反思:本次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中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给小动物分食物""与好朋友过魔洞"等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从而知道了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的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