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赋注》的唯物主义思想——兼论戴震早年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对屈原.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屈原赋注》的唯物主义思想——兼论戴震早年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对屈原.pdf

《屈原赋注》的唯物主义思想——兼论戴震早年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对屈原.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7卷第6期云梦学刊Vo1.27.No.62006年11月JournalofYunmengNov.2OO6《屈原赋注》的唯物主义思想兼论戴震早年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对屈原唯物思想的弘扬徐道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学术界一般认为,戴震受新安朱熹的影响,其早年便是程朱理学的信徒,表现为唯・ ̄;ig-者。戴氏早年之《屈原赋注》与朱熹《楚辞集注》及戴氏晚年著述比较表明,他对程朱思想的态度始终如一。可见,早年的戴震与其晚年一样,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关键词:戴震;《屈原赋注》;唯物思想中图分类号:B24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06)06.0053—03近年来,关于对戴震哲学思想的研究论文颇多,一般认既碎义逃难,未能考识精核,且弥失其所以著书之指。今取为,戴东原的哲学思想是前期唯心,后期唯物,即戴氏早年屈子书注之,触事广类,俾与遗经雅记合致同趣,然后瞻涉生活在徽州,因受新安朱子理学的影响,其为人宗仰朱子,而之士,讽诵乎章句,可明其学,睹其心,不受后人皮傅,用相思想便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如《毛诗补传》、《屈原赋注》、眩疑”蛹”。《经考》等都体现了对朱熹的赞同和依附;后期转向攻击程《楚辞集注》在文字训诂方面也有汉儒笺注之风,但指朱,以《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为代表。但是,我们通过考导思想则是以“理”释屈,遇有不合,多有责备屈原之处。注察戴震全部著述,觉得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就戴震《屈文中还多次直接引用周敦颐、程灏、程颐、释氏、《河图》之原赋注》所体现出的与朱熹《楚辞集注》截然对立的思想,言。如《离骚》“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楚辞集注》云:以及戴氏早岁与晚年著述的比照,证明戴震早年是朴素唯“或问终古之义,日:开辟之初,今之所始也。宇宙之末,古之物主义者。其治学“以词通道”,“空所依傍”,即使晚年对所终也,《考工记》日:‘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也。’日:程朱的由“道问学”至“尊德性”仍崇敬奉行,由此可见戴‘终古,常也。’正谓常如登弛,无有已时,犹释氏之言尽未震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来际也。”而戴注则云:“郑康成注《考工记》日:‘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对“终古”一词,朱子以释氏之言为论,朱熹《楚辞集注》从维护理学观念出发,指责屈原说:戴以方言释之,两相对比,二者同引郑玄之语,但观点迥异。“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楚辞集注・远游》题解日:“虽日寓言,然其所设王子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之词,苟能充之,实长生久视之要诀也。”又在“求正气之所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由”下注:“知愁叹之无益而有损,乃能反自循省,而求其本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恐)可见,朱熹以理学家的初也。”而戴注着墨不多却简明中肯,云:“赋远游之事。”寥眼光看待屈原及其作品,批判屈原“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寥数言,胜过长篇考证。又释“太初”日:“太初,太,一作泰,法”,不能“增夫三纲五典之重”,超越了正统儒家的纲常名《列子》:‘太初者,气之始也。”’朱熹坐实于佛理性命,以教和伦理法度。他通过批判屈原的怀疑精神和大胆求实的佛、道之论说《远游》,以究万物终始;戴注仅以“气化万物,性格来鼓吹“中庸之道”,进而要求“存天理,灭人欲”,究生生不息”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视之,思想之异,不言自明。其根源则本于“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唯心主义思想。朱熹戴氏在《绪言》中对此重加阐释,云:“气之流行既为生气,的阐释从根本上背离了屈原参验考实的本旨,歪曲了《楚则生气之灵乃其主宰,如人之一身,心君乎耳目百体是也,岂辞》研究的正确方向,给后世《楚辞》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待别求一物为阴阳五行之主宰枢纽?”t ̄a'87)对佛教之“长生戴震针对朱熹歪曲屈原思想的做法,指出:“宋以来儒久视”,理学之“求其本初”进行了针对性批判,剔除了朱熹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施加于屈原身上的私蔽之见,而使诗人本旨得以回归本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源委隐曲实朱、戴哲学的对峙焦点在于对“理”字的诠释,反映在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伫Ke,495)其《屈原赋注》云《楚辞》注释文中颇为显著。如《离骚》“解佩穰以结言兮,“屈子辞无有不醇者”7pl,并明确提出:“说《楚辞》者,吾令蹇修以为理”和“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二句收稿日期:2006—06—12基金项目-2006年江苏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0601041C)作者简介:徐道彬(1966-),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