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英、美、德、法、俄、日、意、奥)攻陷北京城。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些法令将使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方面能得到基本的改革。……新学校将传播欧洲的学问;西方式的生产方法将受到鼓励,国家将按西方的方式建立一支由应征入伍者组成的军队。……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材料三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彼得大帝“乾坤独断”,这就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全然不顾。——《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7三、学以致用材料三康有为主张速成改革和全盘改革,而地方大员们却主张循序渐进的稳健策略。康有为和现任的这些地方大员们在要不要改革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分歧。但康有为不这样认为,在他眼里,不同意自己的改革速成论者,就是改革的敌人,就是顽固派、守旧派,四面树敌,从而使自己陷于孤立。材料四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人,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现代化(近代化)道路,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中前进。(2)依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材料三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20C80S的镇江大市口(5)你认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有什么启示?谢谢指导!巩固训练(2010年11月苏州五市四区高三期中考2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温历史上的教育改革,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1)重视基础教育(或: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或: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2)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