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张謇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下⾯我们就来看看张謇出使西域的故事吧!张謇出使西域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门关、阳关(今⽢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地中海沿岸⼀带。西域以天⼭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都居住在塔⾥⽊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蕃)、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积不⼤,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或盆地。⼈⼝不多,⼀般两三万⼈,最⼤的龟兹是⼋万⼈,⼩的只有⼀⼆千⼈,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产⾕物以外,有的地⽅如且末⼜盛产葡萄等⽔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铜、铁等矿产,有的地⽅居民已懂得⽤铜铁铸造兵器。天⼭南北各国,虽然很⼩,但⼤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重很⼤的军队。公元前⼆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对这些⼩国进⾏奴役和剥削。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是⼀个著名的“⾏国”,40万⼈⼝。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之间,被匈奴⼀再打败后,刚迁到这⾥不久。匈奴杀⽉⽒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与匈奴是“世敌”。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本⾝任务。汉朝⽇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的传⾔,就想与⼤⽉⽒建⽴联合关系,⼜考虑西⾏的必经道路——河西⾛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才。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张骞,汉中成国⼈。他是⼀个意志⼒极强、办事灵活⽽⼜胸怀坦荡、善于待⼈处事的⼈。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作妻,已经⽣了⼉⼦,也没有动摇他⼀定要完成任务的决⼼。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天,越过葱岭,到了⼤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宛介绍,⼜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夏。⼤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多年来,⼤⽉⽒这个“⾏国”已发⽣了很⼤变化:⼀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也是个“⾏国”,曾在敦煌⼀带游牧,受过⼤⽉⽒的攻击。后来匈奴⽀持乌孙远袭⼤⽉⽒,⼤⽉⽒被迫迁到阿姆河畔,⽽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从⼤⽉⽒到了阿姆河,不仅⽤武⼒⾂服了⼤夏,还由于这⾥⼟地肥沃,逐渐由游牧⽣活,改向农业定居,⽆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逗留了⼀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被匈奴拘禁⼀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两个⼈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功,“知⽔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廊、积极进⾏武帝时对匈奴最⼤规模的⼀次战役。⼏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张骞率领300⼈组成的使团,每⼈备两匹马,带⽜⽺万头,⾦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宛、康居、⽉⽒、⼤夏等国。元⿍⼆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随同张骞⼀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海间)、条⽀(安息属国)、犁轩(附属⼤秦的埃及亚历⼭⼤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万⼈的盛⼤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