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说明]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一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二整体感知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三自由感悟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相机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2)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四质疑解疑1在欣赏、感悟这篇文章之时,你们的头脑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疑问呢?2学生自由质疑。预想:(疑问来自三个方面)a关于课题b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对策:a零碎的问题随即解决,可通过生生交流意见,展开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谈到课题为何为《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秋天的几处意象——雁阵北归、树叶飘零、菊花烂漫b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集中领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感情朗读、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解疑,达到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效果。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五感受母爱1伴随舒缓深沉的乐曲,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3课件出示怀念母亲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六拓展阅读1阅读怀念母亲或赞美母爱的文章。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雁阵北归树叶飘零母亲菊花烂漫伟大、无私的母爱《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二(一)谈话,导入新课。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二)听朗读,找疑问。1、听课文朗读。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师生交流。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三)找细节,谈感受。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3、重点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教学层次: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