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套】.doc
上传人:春景****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套】.doc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套】.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页码11/NUMPAGES总页数11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套】(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2019年3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此,某中学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关爱生命、健康成长”要求我们青少年要()A.加强学校管理,切实保障校园安全B.抓好安全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C.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D.促进家校联合,共同关注学生安全2、七年级学生小妍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幸福又甜蜜。后来,小妍的爸爸妈妈把居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接进城里一起生活,全家人温馨又和睦。小妍的家庭结构类型演化过程是()A.由主干家庭到核心家庭B.由主干家庭到单亲家庭C.由核心家庭到主干家庭D.由核心家庭到联合家庭3、50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默默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承担责任就是要放弃个人的一切权利B.不应该承担那些没有任何回报的责任C.人尽其责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丽社会D.逃避责任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4、近年来,网民通过“政府直通车”“网络政府”等,热论国是,举报违法排污等危害社会的行为。这表明()①网络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政府应完全采纳网民提出的意见与建议③网络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④网络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重要的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古今同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①学会自主学习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善于发现问题④照搬他人的学习方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这句话的意思是()A.悲伤是一种不良情绪B.情绪需要调控C.我们只能悲伤,不能伤心D.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悲伤8、美国94岁老妪获得大学文凭,“我这么晚才获得大学文凭,是因为以前生活太困难和太忙碌,“最后,我还是拿到了,感觉特别棒。没有什么原因能阻止你回归(校园),一些人放弃求学梦,一些人推迟实现梦想,但永远不会太晚,一旦尝试,你会发现上学令人兴奋。”这个材料告诉我们()A.学习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B.人老了,就该多享受生活,学习太苦了C.每时每刻都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D.学生时代学习,岁数大了就没有必要学习9、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任何公民都受法律约束,不允许有超过法律规定的任何特权②所有公民在司法上平等,在实施、适用法律上平等③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平等地履行各项义务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适用范围内的平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漫画《特权》违背了()A.权力至上的原则B.权大于法的原则C.法律的强制性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1、法律规范集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道德精神,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这表明()①有了人类就有了法律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④法律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就其大;没有细流,河海不能成就其深。”这句话告诉我们()A.个人离不开集体B.集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凝聚C.集体是个体成长的园地D.个人的利益非常重要13、厦门大学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下列关于“止于至善”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B.“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C.“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D.“止于至善”只要求“独善其身”,不要求“兼济天下”14、小闽发觉好友情绪低落,便上前关心询问,但好友不说,并不耐烦地转身离开。小闽依然紧追不舍,想问个明白。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