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学诵读比赛活动总结国学诵读比赛活动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诵读比赛活动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国学诵读比赛活动总结1国学经典有着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国学经典诵读,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师生阅读理解国学经典的能力,我校全体师生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筹备,于5月30日下午,在良江小学校园里以班为单位举行了“书香诗韵庆六一”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诵读比赛中,各个班的孩子们载歌载舞,或诵读,或吟唱,或快板,或抒情,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对国学经典致敬,表达自己对国学经典篇章的理解。评委老师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各个节目作中肯的`评价。最终,整场比赛在老师们欣慰的眼神中、在家长们的赞许声中,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中圆满结束。评委老师公正的评选出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和六个优秀奖的奖项。我们要将此项活动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开展下去,渗透在各科学习当中,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诵读经典诗文成为我校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乐趣,让诵读经典诗文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让诵读经典诗文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推向深入。国学诵读比赛活动总结2一、活动概况1.2014年11月24日,市教育局发函(文教函[2014]336号),举行全市小学师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2.12月19日,先后收到全市各校的报名参赛推荐表。全市小学共39个单位(含民办校),共收到38个单位送来报名参赛推荐表。根据通知精神,所有单位于12月25日上午9:00派代表到小学教研室抽签确定参赛顺序,同时送交诵读作品和伴奏光盘。3.12月29日,举行学生组比赛,现场点评并颁奖。学生组共38个单位参加,分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天举行。尽管活动与供电所线路维修计划时间产生冲突,但是经过协调,供电所承诺提前完成维修,学生组的比赛比预期推迟一个小时,于12月29日上午9:30举行,上午进行前23个单位的诵读,13:00结束;下午14:30开始,进行后15个单位的诵读。比赛结束后评委现场点评,公布比赛结果并颁奖。其中,文昌市第二小学、会文中心小学、文昌市树芳小学、文昌市第一小学和罗豆农场中心小学5个单位获得一等奖,文城中心小学、文昌市第三小学、锦山中心小学、东路中心小学、翁田中心小学、重兴中心小学、清澜中心小学、湖山中心小学、龙楼中心小学和迈号中心小学10个单位获得二等奖,昌洒中心小学等23个单位获得三等奖;会文中心小学和文昌市树芳小学获得最佳创意奖,林春凤等28名教师获得教师指导奖。4.12月30日,举行教师组比赛,现场点评并颁奖。教师组共41名教师参加,上午8:30开始,中午13:00结束。比赛结束后评委现场点评,然后公布比赛结果并颁奖。其中郭媚媚、符丽娜、符方清、陈汝娇和邢彩映5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周蜜、云雪、吴娇芳、云丽美、黄玉蕊、欧丽媛、吴小虹、林娟娟、陈璐和魏琼1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吴秋婵等24名教师获得三等奖。郭媚媚和吴娇芳老师获得最佳创意奖。5.现场评出本次活动的5个优秀组织奖。教师组的比赛结束后,评委根据两组比赛各单位的表现情况,评出5个优秀组织奖,分别是:文昌市第一小学、文昌市第二小学、文昌市树芳小学、昌洒中心小学和会文中心小学。二、活动特点(一)活动中的亮点1.参与面广人多。本次活动,参赛师生约800名,指导教师74名,观摩领导和师生(不含参赛者)200多人。从参赛者看,本次活动的参赛对象分别是全市在校小学生和在职小学教师,全市39个单位中有38个单位报名参加,其中参赛学生约700名,参赛教师41名。从指导教师看,各校参赛作品的指导教师,除了语文学科的,还有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参与指导,相当一部分学校全面整合各学科教师的力量加以指导,全面展示国学经典内涵。从现场观摩者看,观摩本次比赛的除了800名参赛师生,还有市教育局和市孔子学会的部分领导同志10多人,各校带队领导和教师约200多人。2.思想重视,准备充分。本次活动全市各校都很重视,仅从报名数量和指导教师看便足见一斑,另外从各校学生组的参赛阵容和服装道具上更能充分体现,38个参赛作品,参赛阵容达20人以上的有30个,为本次比赛特制统一服装道具的有32个,为本次比赛编排舞蹈、武术或太极拳加以辅助的有23个。另外,本次活动普遍体现出参赛者熟记作品篇幅长、参赛服装与作品背景协调一致、诵读形式丰富多样、辅助表演恰到好处等特点。本次诵读作品